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章 棄郡而走袁伯業

不多時,帳下吏回來稟報“袁府君方挑燈夜讀。”

這個回報完全出乎了曹操的意料。

他驚愕良久,再一次地悵然若失,慨嘆說道“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

話入陳宮耳中。

案上的燭火下,陳宮品咂良久,亦覺不出曹操是在贊袁遺,抑或是在諷袁遺。

……

方與城下。

這天上午,伊興、張希帶著郡兵四百,以及臨時招募的壯士千餘人,奔援而到。

城門開啟,縣中的縣尉出來迎接。

伊興、張希問了,這才知道,方與縣令與袁遺一般無二,也已棄城而逃。

伊興怒不可遏,拔劍斫樹,怒道“壞國家事者,悉此輩也!”

張希也憤恨難平,不知是斥那逃走的方與縣令,又或借題作,是在責罵袁遺,憤慨地說道“平日居縣,錦衣玉食,所衣所食,悉我本地民膏!一朝有外敵侵犯,卻就足底抹油,溜之大吉!可恨,可恨!”

二人卻也無法,共與縣尉入城。

從東邊高平、湖6逃來的百姓,如似潮水。

伊興哀憐民生之苦,當即做主,把他們悉數放入城中。

他是郡督郵,權高位重,縣尉雖覺他此舉不妥,但不敢阻止,也只能由之。

方與在濟水南岸,從方與向東去,沿著濟水,行約三四十里,即是泗水。

兩水在這個地方交匯。

泗水是一條大河,流經兗州的東部和徐州的北部,它在兗州境內的流向,是南北方向。

高平與湖6兩縣,俱在泗水的東岸。

伊興與張希、方與縣尉商議。

伊興認為“欲守方與,當仗泗、濟。眼下之計,第一要務,便是須得先把泗水西岸的渡口守住!只要渡口不失,方與就可無礙。”

張希、方與縣尉皆以為然。

伊興對張希說道“我引兵八百,趕去守衛渡口;君與縣尉,可在城中為我策應。”

張希應道“君此高明策也,正該如此!”

於是,伊興引八百兵士,於當天下午出城,前去泗水西岸。

離西岸還有十餘里,見有大群的百姓,男男女女,攙老攜幼,從泗水方向而來。伊興停下兵馬,喚來了百姓數人,詢問之,乃知高平、湖6兩城,一個被破,一個投降,卻是已經皆歸了徐州所有。徐州兵不但已經開始渡河,而且前鋒已經上到泗水西岸了。

伊興登高眺望,果見前邊遠處,煙塵處處,顯應是徐州的前鋒騎兵。他懊惱不已,深悔沒能早一點趕到渡口,事已至此,無奈之下,只能折回。

來回四五十里地,待將返到方與城外時,伊興的部眾已是疲累不堪。

擔憂遙遙吊在後頭的徐州前鋒隨時可能會動奔襲,伊興不敢在城外多留,催促部眾加快度。卻才到城下,忽聞得城中鼓譟。伊興不知生了什麼事情,連忙遣人趨近查探。很快,那人回來稟報“城中有徐州奸細作亂,城門被他們奪下了!”

原來,那早前被伊興放入城中的難民,其中混了不少徐州兵的戰士。

伊興駭然變色,有心率部進攻城門,把城奪回,然而部曲俱皆疲憊;可如不進攻,徐州兵的前鋒就在後邊不遠,方與城定會失陷無疑。

遲疑猶豫的片刻,城頭上丟下級兩個,一個是張希,一個是縣尉;旋即,地面震動。

伊興顧不上張希、縣尉之死帶給他的震駭,向後看去。

數百徐州兵的前鋒精騎現於他的眼前。

一騎當先,電光火石功夫,已到伊興及其部眾前。

伊興的部眾一聲喊,盡四散潰逃。

那騎長矛戳刺,把伊興殺於道上。

喜歡三國之最風流請大家收藏三國之最風流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