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章 曹操屢顯仁義行(上)

史渙說道“那明公的意思是?”

王必說道“明公決定改變此前與程公定下的方略?”

隨著時局的變化,改變既定的方略,作出相應的變化,這是明智之士才能夠做到的。

曹操說道“我正是此意。”問兩人,說道,“卿二人以為何如?”

史渙沉吟多時,說道“‘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應時而變,非智者不能為。丁侍郎的建議很有道理,相比消滅張飛燕,自是兵入長安、解天子之倒懸,更為要緊!”

“卿贊同我的改變了?”

史渙說道“卻有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史渙說道“明公,便是高使君那裡。高使君會不會同意明公,先不擊張飛燕?”

曹操說道“待我回到太原,先與程公就此細作商議,議出個結果之後,我自會去找高元才,再與他說的。”

王必說道“明公,還有個問題。”

“你說。”

王必說道“今西河諸賊雖是明公平定的,然如明公適才所言,高使君才是袁公表舉的幷州刺史,……明公,高使君會不會與明公爭西河郡?要想實現兵入關中、收復長安的目的,丁侍郎信中也說了,前提可是需要明公‘盡得幷州’、‘兵強馬壯’的啊!”

“幼陽說的很對,你說的也不錯,不把幷州,至少太原、西河等郡完全掌控在我的手下,我就不能招募到足夠的兵馬,也弄不來足夠的糧秣,當攻長安時,也不能有足夠可靠的後方,而如果這樣,那就算有再好的機會、天大的機會放到我的眼前,我也只能幹看著,什麼都做不成!所以,西河郡,元才他肯定是會來和我爭的,而我,也絕對是不會讓給他的!”

王必說道“高使君來爭,明公不讓,……明公,萬一因此與高使君反目?”

“萬一和元才反目,我和元才起了內鬥,兩個人打得熱火朝天,那再好的機會、天大的機會,我也一樣只能白白錯過。”

王必說道“是啊,明公,我正有此憂。”

“你放心罷!”

王必說道“明公定是已有對策?”

“先說元才與我爭西河,我有三個元才沒有的優勢,一個是我已得了文都的相助,一個是韓暹已經降了我,最後一個,我會在西河郡留下足夠的兵馬。”

王必心領會神,說道“得王府君相助,借其昔在離石、西河的威望,明公可易得西河士民之心;得韓暹之降,明公可易收白波黃巾之降卒為用,及招降西河白波黃巾之餘賊;留下足夠的兵馬,高使君若相爭,不得入西河郡之界也。”

曹操摸著鬍子,笑道“有道是‘先下手為強’,我不止先下了一手,我先下了三手,元才他要仍看不清形勢,還是想和我爭河西,……他拿什麼和我爭?”

“然若因此與高使君不和,以致內鬥?”

曹操說道“再說元才可能會與我反目,我告訴你倆,鬥不起來的!”

“明公為何確定?”

曹操說道“我尊他、敬他,我讓著他,他總要識抬舉的吧?”

“可若是高使君不識抬舉?”

曹操撫須笑道“我對他有仁有義,人皆有睹,他卻若執意與我反目,則輿論自有公道!”

王必、史渙頓解曹操之意,齊聲說道“妙哉!妙哉!”

史渙笑道“明公仁至義盡,而若高使君不識抬舉,則太原之士民心盡在明公矣!”

……

卻是,曹操為何如果選擇丁衝的建議,就只能放棄消滅張飛燕?

原因很簡單,張飛燕與其所部藏在太行山谷之中,外有休屠諸胡相助,內尚有兵馬數萬,滅之不易,不是一場仗、兩場仗就能把他完全消滅的,以袁紹已然消滅掉了黑山軍其餘兵馬之大部的強勢,最終在與張飛燕打了兩仗後,也只能撤軍,暫且容忍張飛燕及其所部在太行山北段的繼續存在,況乎曹操?如果陷入苦戰,進退不得,不免就會痛失此之良機。

所以,二者選一,只能暫先放棄消滅張飛燕這個已定之方略了。

又卻說了,韓暹雖降,但白波黃巾造反已久,可謂是“積年老賊”了,其內剽悍、桀驁之士,乃至野心勃勃之輩多有,長安那裡現還有他們舊日的著名渠帥楊奉等在,則他們被俘的兵士和散逃西河、河東各地的餘部,儘管曹操有意招用,然而,他們會願意投從曹操麼?

曹操對此,還是很有信心的。

一則,他早在兗州時,就已經放出風聲,說他家也學太平道,這點可以減輕白波黃巾中信仰太平道者的牴觸心理;二來,至於白波黃巾中地方豪強這塊兒的組成成分,曹操自身是大貴族、大地主的代表,對豪強地主們的心態,他是很瞭解的,透過自己身份上的影響力,透過他性格中也有著意氣任俠、不拘小節這一面對他們的吸引,再透過各種任官、賞賜、表示信任等的手段,他更有信心把這一塊兒的白波黃巾收為己用。

……

實際上,史渙、王必提到高幹,曹操之所以接受丁衝的建議,還有一個原因,也恰是因為高幹,或言之,是因為高幹後頭的袁紹。

袁紹而下已與公孫瓚開戰,依曹操的判斷,沒個一年半載,甚至更久,袁紹是萬萬難以和公孫瓚分出勝負的,此亦即是說,進取長安的話,不止涼州兵團的實力受損等等,對曹操來說是個天賜的良機,袁紹在此期間的無力插手,也是一個難得的良機。

袁紹即便有心,也無力大規模的插手,而只憑高幹可能會有的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