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章 走馬學校射營中(下)

“阿弟,愚兄以為,鎮東這般做,端得過分!”

孫策說道“阿兄,話可不能這麼說。”

孫暠問道“我哪裡說錯了麼?”

孫策說道“阿兄,鎮東,我之師也!先父為賊呂布所害後,鎮東對我更是全力相助,要非鎮東,呂布何以能得為討破?汝南只怕今時早已不為吾等有矣!豫州,就更不用說了。鎮東對我有授業之恩,又有助我報父仇的大恩,鎮東有令,我自當恭謹從之。”

孫暠和孫靜來豫州的晚,才到沒幾個月,他倆和荀貞沒有見過什麼面,更談不上相熟,特別孫暠正年輕,在他看來,豫州是他們孫家的基業,是孫堅帶領他們孫家的族人,辛辛苦苦,浴血拼殺,打下來的,和荀貞半點關係也沒有。他知道荀貞現下獨強於東南,勢力雄厚,不反對孫策和荀貞結盟,然對荀貞“一再”地要求孫策派兵相助守禦河南尹,卻是頗有意見。

事實上孫暠的這個觀點,而今在孫策軍中不能說普遍皆有,卻也著實是有些人的共同想法,——尤其是孫氏的宗親們。

孫暠說道“阿弟,鎮東即便汝師,就算對討滅呂布起了幫助,可是做人,總不能貪得無厭罷!為感謝他,咱們給些回報,這是應當;卻一再索取,亦不管咱們能不能承受,就過分了。”

孫策不樂意孫暠的這個說法,但到底孫暠是他的從兄,是自家人,對自家人,孫策向來很好,也不想當眾駁斥他,便就只當沒有聽見孫暠的這番言辭,把荀貞的來書細心疊好,放回信封,交給他的功曹魏騰,命之保管,正要把話題岔開,說另外的事情。

孫暠上一人,開口說道“伯符,鎮東在此來書中,雖未提請你繼續增兵河南尹,可是來日李傕、郭汜、樊稠或袁本初果然與鎮東爭河南尹之時,料鎮東就必定還會請你派兵往河南尹去相助於他。待到那時,以我愚見,最好卻是不可應之。”

孫策抬眼看去,說話之人是他的舅舅吳景,也即其母吳夫人的弟弟。

孫策問道“舅父,緣何忽出此言?”

吳景回答說道“如果州中無事也就罷了,可是伯符,前兩天伯緒不是給你來了一封密信,說荊州可圖麼?於下我軍已派往河南尹五千之眾,若再往河南尹派兵的話,那麼要是剛好取荊州的時機到來,我軍未免就捉襟見肘,兵不足用矣,是故我以為,鎮東若再有請求你往河南尹調兵的話,不如婉拒之。”

假設說孫暠不滿的那些話,只是牢騷罷了;吳景的這番話,就牽涉到孫策他們這個小集團的切身利益了。聽了吳景這話,孫策手撫短髭,俊美的臉上,露出沉吟之色。

“伯緒”,是桓階的字。

桓階是孫堅當年做長沙太守時的功曹,其人是長沙郡臨湘縣人。孫堅舉他為孝廉,桓階因得入朝中,被拜為尚書郎。孫堅對桓階來說,不但是他的故主,對他有舉薦之恩,而且也是他的舉主,所以他與孫堅的關係非常親密。孫堅起兵後,桓階曾有跟從,後來其父亡故,桓階回鄉奔喪,因與孫堅分別。再後來,孫堅陣亡,桓階聞之,痛哭流涕,甚至不顧危險,動身北上南陽,想從袁術那裡把孫堅的屍體討回,袁術固是敬其重義,想把孫堅屍體給他,可奈何呂布不答應,桓階白跑一趟,只好返回長沙郡。孫策繼位,臨掌豫州,桓階雖現下猶身在長沙郡,但與孫策之間,書信很是頻繁。就在四五天前,他的一封密信送到了孫策的案上。

桓階是長沙郡人,因其曾為孫策治郡時的郡府功曹,以及孝廉、故尚書郎的身份,——自然還有他家族在長沙的影響力之故,他如今亦頗得現任之長沙太守張羨的重用。而長沙郡守張羨,如前文所述,與劉表是不對付的。桓階敏銳地從中看到了一個孫策取荊州的機會。

在信中,他與孫策說道“前時袁公路犯襄陽前,嘗與鄙郡太守張公通書信,圖得張公起兵相助。張公雖未助之,然所慮者,前門逐狼,後門進虎也。劉景升若滅,袁公路勢必南侵,而張公憂非公路之敵,故未起兵。袁公路、呂奉先與明將軍有殺父之仇,此不共戴天也。今何不趁此時機,將軍與張公秘相溝通,結為盟友?如此,候袁公路、劉景升再戰之際,將軍舉兵自汝南而下,張公舉兵自長沙而北,南北夾擊,虎狼俱可殺也!既得報明將軍之仇,復得與張公平分荊州。”

南陽郡北邊是潁川郡,袁術試過了,搶不下來;西北邊是河南尹,現下十室九空,搶下來也沒用,得不到糧財民口,他要想展勢力,只有往南、往東這兩個方向可以選擇。這也是他為何再三再四地和劉表大打出手的原因。此回他雖再又一次地無功而退,然可料見,早晚他還會侵犯襄陽。袁術、劉表兩方的仗,底下來還會繼續打。故桓階信中有“再戰之際”云云。

桓階的這封來書,孫策曾經與吳景、孫靜、弘諮等親戚們私下裡討論了好幾次。眾人俱皆以為,桓階此策可以用之。此策如果得成,若能抓住呂布,與張羨平分荊州,那麼就不只是能夠使孫策報得殺父之仇,還會有利於提振孫策軍中計程車氣,——孫策所部,將士骨幹悉為荊揚人,其中又以荊州人居多,多是跟著孫堅在長沙郡起兵時的孫氏舊部,離鄉日久,早都起了思鄉之情,若能帶著他們殺回荊州去,這對士氣的振奮是可想而知的。

對於桓階的此個建議,雖然現在還沒有正式成為定策,但在孫策“籌謀定策”的這個核心小圈子裡,已經基本算是定下,只是還沒有正式開始著手。

這樣一來,確實如吳景所說,幫助荀貞守住河南尹這件事,就得另做考慮了。

誰知道袁術何時會再攻襄陽?如果把兵馬過多地派到河南尹,則當袁術再打襄陽時,一來,那個時候再把兵馬調回,可能會趕不上,來不及,二者,就算調回,肯定也不如養精蓄銳的戰士好用,是以,孫策必須要在手中留下足夠的兵馬備用不可。

孫靜、孫策的姐夫弘諮等俱在堂中,紛紛言,都贊成吳景所言。

孫策默不作聲,只是撫摸短髭,——他的短髭模仿的是荀貞的胡型,但他比荀貞年輕十幾歲,長得也比荀貞好看,故相類的短髭,給人觀感卻更吸引目光,當真是俊美為表,英氣內蘊。

他揚著臉,摸著短髭,想了一會兒,待眾人都表完了自己的意見,乃才說自己的態度,卻是把剛才的話又說了一遍,說道“鎮東,我師也。師有令,為子弟者,焉可不從?公等所言雖然雖是,然鎮東若果再傳書,令我出兵,我亦不可拒之。”

孫暠不解說道“有什麼不能拒的?阿弟,你若是面子上不好說,到時你派我去見鎮東,我來給鎮東說!”

孫策一笑,說道“何至於此。”見眾人還要再說,制止說道“此事無需再議。”

吳景說道“伯符,我以為,你還是再考慮考慮為好!”

孫策說道“舅父,鎮東現未請我再出兵河南尹,此其一;荊州那邊,袁公路與劉景升剛打過一仗,料短期內不會再開打,此其二,所以我說無需再議,……真到需要議時,再議就是。”

暗暗打定主意,等今晚回去後宅,且問一問他母親吳夫人對此是何意見?

卻因吳景等人提及此事,孫策想起了另一事,從案上的匣中翻出了一道上書,笑與孫靜、吳景、弘諮、孫暠等說道“這是孔從事前兩天給我的一道上書。說來也是巧了,孔從事這道上書,提的不是別事,正是建議我再增兵河南尹。”

孫暠對孔德一點好感沒有,聽到這話,啐了一口,說道“這孔德,一門心思在鎮東那裡!我早看不慣他了。州府議事,每次只要說到徐州,他口口聲聲都是鎮東,卻也不知他究竟是伯符你的府中一吏,還是鎮東的手下走狗!”

這孔德,一心想要投靠荀貞,只是因荀貞嫌他用心不正,非忠義之士,兼如用之,勢必會引起孫堅、孫策的不快,是故不肯用他,他因而至今還留在豫州州府,做個從事,而看在他和荀貞是故交舊識的份上,孫堅也好,現在的孫策也罷,對待他一直都是客客氣氣,頗為禮敬。

孫策說道“阿兄不可如此講!孔從事建議我增兵河南尹的理由,還是有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