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8章 自辭上表讓袁紹

憂心忡忡那大臣便問他,說道“楊公為何不語?可是覺得我等之議俱皆不妥麼?”

楊彪慢慢地睜開了眼,眾人看到,他的眼中透出傷感之色。

憂心忡忡那大臣吃了一驚,問道“楊公,你這是怎麼了?”

楊彪沉默了稍頃,也是長嘆一聲,他撫摸頷下花白的鬍鬚,說道“方才我聞公等談論,言及我漢家四百年天下至今,卻是不禁想起了我年輕之時。我漢家當真是命運多舛,從我起家入仕,而至現下,朝中、地方几乎就沒有太平過!近年來,又先是大疫,繼而黃巾賊亂,越使我海內生民生活悽苦,不能安居。我每思及此,心中都不覺是愁腸寸斷。”

楊彪說的還真是沒錯,從他入朝開始,漢家的天下就亂七八糟的,桓帝時,最早是外戚梁冀掌權,桓帝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其囂張跋扈由此足可見之,好容易借宦官之力打倒了梁冀,卻又宦官專權,掀起了黨錮之禍,搞得整個海內計程車人元氣大傷。

要說起來,之所以張角一個號召,天下州郡就起義遍地,其實和宦官專權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士人當官,儘管昏庸、貪財的不乏有之,但畢竟士人與宦官或宦官子弟還是有所不同,一則,士人讀聖賢書,為自己也好,為家族也好,多多少少都會愛重聲名,卻士人中的名士大多被禁錮後,州郡遍佈的都成了宦官們的子弟、姻親、黨羽,這些人中雖然不能沒有正直的人,可大部分眼中卻只有錢財利益而已,由是搞得天下民不聊生,又剛好連年疫病,百姓日子更過不下去,遂就有了黃巾之亂。

而黃巾亂後,又至如今,這天下的局面已是漸漸糜爛到不可收拾。

——其實這期間,也並不是沒有挽救的機會。機會還是有的,比如皇甫酈曾向皇甫嵩進言,建議他殺掉董卓,若是皇甫嵩聽了皇甫酈的建議,把董卓殺了,那麼皇甫嵩本人可能會因此而被靈帝猜忌,落不了什麼好處,然對漢家朝廷言之,卻也許會能避免其後的董卓之亂了,只是皇甫嵩潔身自好,為了自己的名聲而不肯行使專誅之事,沒有殺董卓,於是乃有了後邊的董卓禍亂洛陽。

不過,話說回來,實際上就算皇甫嵩當時殺了董卓,這漢家的天下難道說就不會再出現亂局麼?也不盡然。因為從根子上講,從底子上說,這漢家朝中委實是已經爛透了,故而即使沒有董卓,也會有李卓,也會有王卓。別的不說,就袁術兄弟,不就是懷有叵測之念麼?

這些且也不必多說。

只說堂上楊彪等這些人,楊彪在其中,算是年紀比較年輕的一個,也五十多歲了,而年長者多已六旬、七旬,卻此時此刻,眾人相對,個個愁苦滿面,想到冀州袁紹和朝中荀貞這兩個於今實力最強的軍閥悉懷叵測之念,無不愁雲慘淡,對漢室的前途憂心忡忡。

卻亦有人不願此種兒女作態,而是想著做些事情,來把局面收拾,就挺身而起,目視楊彪,直言說道“楊公!其它的休要再論,目下情形,在下只想問楊公,願否去書袁紹?”

“不瞞諸位,我上次覲見聖上時,也已對聖上提過此事,暗示了聖上,可以暫舍舊嫌,借袁紹之力,制衡車騎,可是一則,聖上當時並未表態,二來,便是我去書袁紹,只一封去書,公等以為,袁紹就能為我等所用麼?恐亦難矣!”

挺身奮然此人說道“只一封去書,確然或難,可我有一策,足可保袁紹肯助我等!”

“是何策也?”

這人說道“車騎不是欲使朝廷罷公太尉麼?今公何不主動自辭相讓?”

“自辭相讓?”

這人說道“自辭以後,上表聖上,請讓太尉於袁紹!”

“……拜袁紹太尉?”

這人說道“我敢斷言,得了太尉之拜後,袁紹一定會肯與我等同心同德,共抗車騎!”

“這……”

這人說道“怎麼?楊公不同意我之此議麼?”

楊彪默然,未作回答。

這人便又說道“楊公若是不同意,在下敢問之,可是因為楊公貪戀太尉此職的尊榮不成?”

(本章完)

喜歡三國之最風流請大家收藏三國之最風流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