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四月份写的那首歌将在9月30号的国庆文艺汇演中第一个演出。你是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的……别做梦了,第一排休想,那是国。家。领导人的席位,可能到时会有人引领你去该去的位置。”
季翰芝严肃地告诫何雨柱,“这本临时出入证要保存好,一旦遗失,后果非常严重!”
“是。我一定放好。”
何雨柱严肃的点点头,他正要收起这本出入证,忽然又小心了起来:“老师,要不这个就先收在您这儿?我到时候过来拿。”
季翰芝被他气乐了:“你倒是有主意!”
“那是您给的底气!”何雨柱嘿嘿笑着。
“行了。走吧。”季翰芝嫌弃地挥手。
1969年三月,中国与北方大国在某岛发生武装冲。突,当时有不少人为此赋诗,都是和季翰芝、卫凝霜在一个圈子里的学者。
何雨柱作为季翰芝的关门弟子,自然是在旁侍候,端茶递水,当时季翰芝也命他就这件事情写一首诗。
开什么玩笑,不是不会写,而是没人家写得好……后世不是没有类似的诗,但何雨柱没有注意,自然也就没有记忆。
但他有记忆中的歌曲啊……一群老先生也没有瞧不起他,就同意他以歌当诗。
其实这些老先生并不像后世的某些砖家自命清高,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诗歌原本不分家,也无高下之分,是那些砖家没得东西玩,只好在这方面论个高下。
在何雨柱的记忆中,有很多的爱国歌曲,但最符合当下情形的,莫过于《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词成,谱亦成!
当即几个老教授争着编曲,最后是一人负责一部分,但他们并未署名,,只是见猎心喜,编曲完成后,依然是署了何雨柱的名字。
说实话,直接署自己的名字,何雨柱有些心塞,用前世的名字也不太可能,最后他想署笔名……这在当时的文艺作品当中也是不少见的。
何雨柱的笔名是‘无名之辈’,当即被一位老教授否了,这个笔名看似谦虚,但给人听着……怎么都有一种挑衅的意思。
佚名!
这个名字最好,不张扬!
这是那位老教授的说法。
不张扬?
文人相劲,几位老教授跟顽童一样嗤之以鼻,但也找不出比这个更好的名字。
最后,由一位音乐方面的教授通过总。政的途径送了上去……爱国歌曲嘛,不是给自己听来玩的,这也是给老朋友的弟子造势。
歌曲呈上之后,当即就受到了好评,一位负责人找到他,高度赞扬了这首歌。
“你有什么要求没有?”这位负责人问道。
以这个时代的人的觉悟来说,基本上都是有奉献精神的……当然,组织上也会有考虑,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之所以说是经济奖励,是因为何雨柱的本职工作不是这个,纯属于业余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