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声音铿锵有力,眼神锐利如刀,吓得几个亲南京的记者不敢再出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邵庭的戏班子成了地下情报传递的重要据点。
新来的"学徒"们借着跑龙套的机会,将情报藏在戏服夹层、道具箱底,甚至化妆盒里,神不知鬼不觉地传递出去。
邵庭心知肚明,却装作不知,只在必要时暗中帮一把。
段明昭虽然不满,但也知道这是必要的合作,只能每晚把人看得更紧,生怕他卷入危险。
年的深秋,北平的局势越来越紧张。
日本人的"华北自治"阴谋步步紧逼,南京的妥协政策让汉奸们越猖狂,而共产党呼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像一盏明灯,给了无数人希望。
段家,成了这风暴中心最坚定的抵抗者。
段明昭整日军务繁忙,段明兰外交周旋,邵庭则在戏台上唱着《抗金兵》《岳飞传》,用戏曲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
他们都知道,最艰难的时刻还未到来。
但无论如何,他们绝不会后退一步。
年月,北平。
南京国民政府的命令终于下来了——为了"缓解中日紧张局势",月日,正式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担任委员长,名义上"维持华北自治",实则是对日本侵略的变相妥协。
消息传到北平,段明兰一把将电报拍在桌上,冷笑一声:"好一个维持自治!南京这是要把华北拱手让给日本人!"
段明昭站在军事地图前,手中的红笔在"冀察政务委员会"几个字上狠狠划了个叉,声音冷得像冰:"宋哲元不过是傀儡,真正的权力还在日本人手里。"
北平城内,百姓的反应两极分化。
知识分子和学生们群情激愤,燕京、清华、北大的教授们联名表声明,支持段家的立场,痛斥南京政府的妥协政策。
街头巷尾的茶馆里,人们拍案叫绝:"段家不愧是铁骨铮铮!"
可也有些普通商贩和市民暗自不满——段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军备,导致城内税收增加,物价上涨,原本繁华的商贸往来也因"孤岛政策"而受阻。
"日本人还没打过来呢,日子先过不下去了!"粮店的老板嘟囔着,看着空了一半的米缸愁。
日本人对段家的强硬态度视为直接挑衅。
关东军司令部密电驻北平领事馆:"段家必须铲除。"
很快,段明昭的车队在回军部的路上遭遇炸弹袭击,所幸他临时改道,逃过一劫。
段明兰的座驾也被人动了手脚,刹车失灵,险些撞上城墙,幸亏司机反应迅,才捡回一条命。
与此同时,日军在北平周边加大了军事活动,河北的汉奸政权开始对通往北平的商队征收重税,甚至扣押货物,试图从经济上扼杀这座"孤岛"。
蒋介石对段家的反抗勃然大怒。
他一面下令严查"段家通共"的证据,一面暗中联络山西阎锡山、山东韩复榘等地方军阀,试图孤立北平。
"段家这是要造反!"南京的军政部长在会议上拍桌怒吼。
一些原本对段家保持中立的地方势力开始动摇,山西的阎锡山虽然私下仍与段明兰有联系,但明面上已经减少了物资支援。
尽管如此,北平仍是华北受侵略影响最小的地区。
段明昭加强了城防,在周边要道增设哨卡,严防日军渗透。
段明兰则利用外交手段,秘密联系英美记者,将日军的暴行和南京的妥协政策曝光于国际社会。
邵庭的戏班子成了地下情报网的中转站,那些"新学徒"们借着演出的机会,将药品、资金和情报悄悄送往前线。
来财似乎也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每晚都守在段明昭的房门外,耳朵竖得高高的,警惕着任何风吹草动。
一个寒冷的冬夜,段明昭、段明兰和邵庭再次聚在书房。
炭火燃得正旺,映照着三人凝重的面容。
"我们成了真正的孤岛,"段明兰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南京要打压我们,日本要除掉我们,连一些地方势力也开始动摇。"
段明昭的眼神锐利如刀:"那就让他们看看,孤岛也能变成堡垒。"
邵庭轻轻握住他的手:"戏班子那边已经联系上了河北的地下组织,他们会尽力打通一条物资通道。"
段明兰点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封信:"苏砚清从上海传来消息,共产党正在筹划更大规模的抗日联合阵线,希望我们能坚持住。"
段明昭接过信,指尖在纸面上摩挲了一下:"我们会坚持住。"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直到最后一刻。"
窗外,寒风呼啸,今年的冬天格外吝啬,连一片雪都不肯落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风里抖得像筛糠。
北平这座孤岛,在寒风中屹立不倒,像一柄出鞘的利剑,直指侵略者的咽喉。
喜欢快穿之人格补全计划请大家收藏:dududu快穿之人格补全计划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