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雨文学>华娱之别样人生(人名修复版) > 第1120章 有惊喜(第2页)

第1120章 有惊喜(第2页)

队伍越小,指挥权越需要集中。小成本电影搞制片人中心制容易引发灾难后果。

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导演本质上就是一打工的,打工者心态大家都知道,他只会做好老板交给他的那部份工作,至于最终结果怎么样,他不会管,也不该他管,老板给他多少条件(演员、场景、服化道等),他就办多少事情,如果条件充足,那事情就办得好,如果条件不充足,那事情就办不好。

小成本电影一定会条件不充足,所以必然搞不好。

正确的做法是搞导演中心制,让导演成为总负责人甚至老板,拥有足够的权力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去创造出尽可能办好事情的条件,从而把事情办好。

举个例子,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给导演一个演员一个场景,由于要省预算,所以演员和场景都不太好,这时导演(打工的)是不会要求换演员换场景的,而是尽力对演员进行指导,尽量挑选可用的角度进行拍摄,虽然最终效果很不理想,但他尽力了,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导演中心制是这样:制片给导演(总负责人)几个演员和场景的选项,导演选择了最好的,制片说预算超了,导演说没事,咱们省其他的方面,一定要确保演员和场景可用……两种制度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当然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这两种制度又是另一种情况。

虽然小成本电影的导演,很有可能存在经验不足,但只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制片人在,也不容易出什么大问题;

经验不是指拍长片的经验!

譬如说,拍过两部长片的导演可能只有一次拍大场面,两次拍动作戏的经验,而拍过十部短片的导演可能有过两次拍大场面、三次拍动作戏的经验,假如这次要拍的电影里有不少大场面和动作戏,显然后者比前者更有经验,尽管他从未拍过长片。

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群演;

经验不足的导演不会知道,一百个群演在画面里的效果也就是八十个的样子,一百个群演里会积极表演的通常不超过十个,有开口说台词能力的通常只有五、六个,所以假如你要让群演进行表演甚至开口说台词,就需要更多的群演才有保证。

他们几位都是看过成片的了,整体效果非常不错,当时孟轻舟就预估了7亿的票房;

并且建议钟丽妨重点关注饶晓之的下部电影;

而且对饶晓之的团队,也要多加关注;

孟轻舟以前在和宁浩他们喝酒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三流团队做出一流作品,是因为他们不赶工。

其实就是慢工出细活。

好莱坞一天拍三个场景,横店一天拍三集。这好得了么?

所以拍摄时长是你第一个要考虑的。

诺兰的《追随》就是他找了一群朋友,每逢周末拍一下,拍了半年出来的。

成本6000美金。

为了省钱,他们的团队的盒饭都是他母亲自己做的。

为什么大剧组耗费多,黄四郎说得好啊,一睁眼几百人吃喝拉撒都得找你。能不贵么?

所以你想慢慢拍,绝对要精简人员,小团队千万不要学大剧组的编制。

老孟就曾经见过一个小团队,一共才十多个人,居然还有摄影指导,灯光指导…然后只配了一个场务,然后现场往往就是一群人看着一个人在那里摆轨道,移灯位…简直是所有

人员编制都在追求人尽其职,追求最简化的配置。

一个小团队需要艺术指导么?

不需要,需要监制么?

不需要。

甚至场记都不需要,这些活儿导演都可以包揽,就是累一点。

但是要省钱就不能做大爷。

《教父》的导演科波拉他的女儿去拍电影,一个剧组才8个人,不妨碍人家拍出好片子。

去掉演员。剩下的前期团队就是,导演,编剧,摄影,灯光,美术。

其实根据人员的具体能力,还能精简,导演和编剧可以一个人,摄影和灯光也可以是一个人。

而所有这些人都是场务,千万不要端架子,你是导演又怎么样?

该去帮忙铺轨道就去。

而且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客串演员(如果他们愿意)……

不要租一堆器材在那里放着,用到什么再去租什么。

不要迷信好设备,设备和画质不是成正比的,一个场景,好的光比好的机器重要,摄影师的头比一个镜头重要。

前期准备极其重要,慢工出细活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以后慢慢打磨。

大导演的经验是在有故事大纲的情况下,优先找拍摄场景。而不是写完了具体故事再去找场景。因为这会非常难找。

比如大纲里说男女主人公相遇,设定在一个公共场合相遇。

大部分情况下具体的地点并不影响剧情开展,你在电影院能相遇,在咖啡店就不能相遇了?

公园也可以啊。

这个地点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变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