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真正具体表现了“司法之无力和限制”的,似乎也只有“刘庆云未报备张嘉辉的卧底身份,导致取证失去效力”这一段。
如果影片无法传达出这样的东西,那么麦兆晖在这条线上的构想是很难达到效果的。
虽然在最后的部分,
麦兆晖用一个“刘庆云被张嘉辉的背叛动摇,身后玻璃反射的大楼扭曲”的镜头来表现了刘庆云理想的扭曲,镜头语言足够到位,但整体这条线依然撑不起来。
另一方面,在张嘉辉那条线上,效果要更加好一些。
麦兆晖的选择是:
让张嘉辉保持正邪莫辨的形象,以此来制造悬念;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张嘉辉和刘庆云单独对话,揭示了他的卧底身份,而到了后边,张嘉辉关心林嘉欣、提供洗钱手段、被袭击,大体上保持了一个正义的形象,
似乎他的逃避出庭只是生命受威胁下的被迫;但是,在只言片语的镜头里,麦兆晖用张嘉辉电脑参与交易、张嘉辉搪塞林嘉欣后意味深长的表情特写,都隐约地传达着一种反方向的讯息:张嘉辉的身份似乎并不单纯。
而在最后,张嘉辉的身份才最终揭露:他早已堕落于金钱组成的成人物质世界,而丢失了学生时代伸张正义的本愿。
这条线的悬念塑造,应该说是不错的。
并且由于这条线与刘庆云线不同,“堕落于金钱”对于观众来说,
是要远比“司法的无力”来得易于理解的东西。
因此,麦兆晖在这条线上的“不具体交代”,对主题表达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反而能够将时间投入到张嘉辉的正邪莫辨上。
但是,在刘庆云那条线上,
可以看到的是麦兆晖试图用“最后才反点初心”来制造影片**的心思。
其实,相较而言,张嘉辉这一边是不是更适合制造**呢?
如前所述,张嘉辉的部分是不需要对“堕落于金钱”的过多详细刻画的,因此这部分的时间容量是非常充裕的,
如果将“身份的反转”放到这一边,那么就构成了“刘庆云那边详细刻画纠结和司法的无力,张嘉辉这边重点表现他的初心和积极配合调查并且最终反转--影片**的制造”这个结构。
并且,张嘉辉如果拥有一个彻底的反转,
那么在主题表达上也是更加有力的----如此正义的人,也已被物欲所扭曲堕落。
由于刘庆云线表达的缺乏力度,当麦兆晖在收尾时将两条线合并,并且通过合并给出主题----进入成人现实的两人都以各自的方式丢失了学生时代的本心---时,
对“廉政”二字之难以贯彻的讽刺也就失去了足够的艺术效果了。
而对于刘庆云和林嘉欣的爱情线,不仅是孟轻舟,祖峰和老潘等人都觉得这是影片比较失败的一笔。
从电影的设置来说,堕入黑暗的男人,暗色调的结局---来看,
这都是一部黑色电影气息十足的作品。
而在黑色电影中,亦正亦邪的女人和未果的爱情同样是重要的要素,因为这样的设置才最能够匹配影片的主题和风格色调。
一切的设置应该都是为主题和气息腔调而服务的。
但是,本片中林嘉欣的存在,
反而是一个甜蜜的路线,似乎麦兆晖在用轻松甚至有点搞笑的腔调来中和一点片子的黑色气质。
首先,这对于黑色电影的气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削弱。
其次,它也使得爱情线彻底与主题和上述两条线失去了关联,完全脱节于影片主体了。
这条线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最终黑色结尾中的爱情圆满来happyening,这可能有着对大陆审查的平衡和妥协。
在电影的开篇,其实导演有一个非常工整的起手:先用刘庆云和张嘉辉的对话来表现二人的“伸张正义”表面,
为后续引领观众的逐步深入做一个铺垫;随后上演法庭一幕,由于证人和被告的逃跑而只得延期宣判、各为其主能言巧辩的辩护律师、熟知当今游戏规则而语带调侃的法官,来直接点出“司法的无力”。
但可惜的是,后续的展开中,
并没有很好地接住这个起手。
而在结尾处,这种平衡与妥协变得更加明显:张嘉辉从大佬的灭口中死里逃生,而又迅速地死于意外。
看上去,似乎张嘉辉必须死于“正义者”--无邪的儿童--之手,来让“邪恶被正义所压倒”。
这个结尾,让所有的黑色气息和主题表达都破灭了。
作为导演,老孟理解麦兆晖的不得已,但不得不说,在处理审查与作者性表达完整性的平衡上,麦兆晖远不及杜琪峰在毒战、庄文强在前作无双里的巧妙。
总的来说,
这是一部不阴不阳的黑色电影----迫于无奈,麦兆晖在“黑色”中被迫注入了“阳”,从而让黑色电影最重要的绝望感和阴郁腔调彻底变味。
同时,在剧作中它也有不少有待商榷之处。
同为华语黑色电影,它与白日焰火的差距是全方位且本质性的,
而麦兆晖和刁亦男这两位导演似乎本不应该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比起它所想要传达的“司法之无力”的绝望主题和黑色属性,这部电影成片的存在本身似乎更有“黑色电影”的气息,审查限制之下的导演是如此的无力,
而“一部黑色电影却拥有这样的结尾”这件事,确实有点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