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4章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字面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得到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援,你的江山就可以穩固統治,不出亂子。

如果你把這句話理解為,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統江山,建立牢靠的政權,那就很缺乏歷史依據了。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的誕生,不是由百姓在溫情脈脈中選出來的,都是靠著拳頭,軍隊,刀槍劍戟打出來的。

哪一個朝代的建立不是充滿了血雨腥風,哪一家“天下”不是來自於強大的軍隊威懾。

沒有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就沒有新政權的建立,這才是冷漠卻真切的事實。如果讓劉邦、曹操、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極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得天下沒有捷徑,只有硬實力。

事實上蒙元軍隊和清軍在當時確實代表著落後的生產力,絕大多數中原百姓對他們是恐懼的,根本就不認可,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民心,但最終還是贏得了天下。

即便是魏代漢、晉代魏、唐代隋、宋代周所謂的“和平交接”,又哪裡來的真正禪讓,無非是武力強權之下的名義操弄而已。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封建王朝,尤其是異族王朝的建立,跟民心沒有一點關係,無非是征服、屠戮與陰謀、威嚇。

但是民心真的跟政權無關嗎?當然有關。不僅如此,政權的興衰跟民心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聯絡。

尚書中記載夏朝初年的大禹曾經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為本”這個說法永遠不會過時。

大思想家孔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荀子哀公。這個說法總愛被一代代統治者借用。

孔子的愛徒子夏說:“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大意是說,老百姓沒有了國家還可以照樣活得有滋有味,皇帝沒有老百姓就什麼也不是。

春秋穀梁傳說“民者,君之本也”。沒錯,戰爭的老本。

孟子則尖銳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說法就被很多歷代統治者選擇性無視了,朱元璋更是氣得把他的牌位趕出文廟。

漢書酈生6賈列傳中有這麼一段話:“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後半句倒是被改造成了一句口號。

魏徵說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歷代封建王朝的無數農民起義運動一直在深刻地驗證著老魏的這句至理名言。

這麼多大佬,都說民心重要,難道他們都是睜眼說瞎話?

顯然不是。

誠然,刀槍之下出政權,江山不認情面,只認得拳頭,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造反門檻很低,大家拿著鋤頭就能跟官軍幹。

而且兵器製造也沒有多複雜的程式,哪怕你禁止百姓持有刀槍,哪怕你讓幾戶人家共有一個菜刀。但你不能把鐵全部藏到國庫裡,礦山也不能用一把鎖鎖上。所以老百姓依然能夠獲得鐵器,一個鐵匠鋪一夜就能造出好多把刀劍。

如果一個皇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又有苛捐雜稅,貪腐盛行。皇帝又不體諒民間疾苦,只知道盤剝,那就會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大家沒有活路,就會揭竿而起。

出身底層的百姓都是“烏合之眾”,很難撼動封建王朝的統治,表面上看,歷史每一次動盪和改朝換代,都是軍閥操作的。但是失去民心、民怨太大,也是導致政權垮臺的重要原因。

東漢末年,如果不是張角的黃巾軍起義,董卓有興風作浪的機會?曹操有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劉備更是默默無聞,要當一輩子的小販。

元朝末年,如果沒有紅巾軍的起義,朱元璋還會老老實實當自己的和尚,在歷史舞臺上連當一個跑龍套的機會都不會有,更不用說建立大明、青史留名了。

當然,在中國古代,百姓是無助的,他們只能委曲求全、忍氣吞聲,當沉默的順民。他們不但愚昧無知,也沒有力量,到什麼時候都是絕對的弱者,命運不在他們手裡,他們只能任人擺佈。

但是如果老百姓對皇帝不滿,當朝廷有難的時候,他們至少可以選擇消極抵抗,選擇袖手旁觀,甚至選擇為一點錢糧,給入侵者帶路,運輸。

充當士兵的百姓可以漫無目的地將目標轉移,當戰爭打響的時候,他們要麼腳底抹油當逃兵,要麼調轉槍口當叛徒。不管皇帝怎麼宣傳忠君愛朝,他們會無動於衷,不會同仇敵愾,更不會誓死抵抗。如此一來,一個政權肯定會滅亡得更快。

在此情況下,你還說民心不重要嗎?

因此,與左天成提出的建議相同,高熲提出的這個建議雖然確實可以緩和楊堅如今所面臨的危機,可這其中可能會帶來的後果,卻不得不令楊堅慎重考慮。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