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63無可奈何

“不可能,漕糧怎麼著也要保證,不然北邊幾十萬邊軍怎麼辦。”

很快,因為天氣原因眾人就開始七嘴八舌起來。

民以食為天,在飯桌上吃菜喝酒,屋裡點著不少炭盆,暖和。

可是出門是什麼情況,滴水成冰。

“山陝那邊月中又鬧了地龍翻身,好像這幾年也是不得了。”

“你在哪兒聽說的?”

“就昨日,聽戶部人說的,奏疏上來了,可朝廷沒銀子賑濟,內閣和六部還在扯這個事,看從哪兒弄來銀子。”

“有說法嗎?”

“據說打算動修居庸關城牆的銀子,扣一半送山陝那邊應急。”

北京,是大明帝國的中樞所在,自然各種訊息也是傳播最為迅的地方,在這個時代,一個地方遭災,也只有官府的驛站才能在半個月時間裡把訊息傳遞到這裡來。

魏廣德之前在南昌城的時候,就聽吉安那邊的學子說過朝廷銀錢緊張,完全就是在東挪西借湊銀子維持著局面。

在這裡坐了一會兒,就聽到類似的訊息佐證之前聽說的事兒,看來大明朝這個家是真不好當。

長期在地方上生活,魏廣德又曾經把江西轉了一遍,對下面的事兒還算知道的多。

其實,大明朝的賦役,是真的不輕,後世有種說法是明朝稅少,其實是錯誤的。

事實上就魏廣德瞭解到的情況,明朝的正稅很低,正稅也就是中央收取的稅銀,這部分確實很低,可以說低的指。

但是老百姓要繳的稅卻很高,那是雜稅。

到是有點像後世國稅和地稅的區別,只是稅收分配上,地稅佔的比例奇高,而國稅卻非常非常少,有點後世稅改前的模樣。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這話可不是白說的,不是說在地方上怎麼搞銀子,比如募捐工程、賣府試名額啥的,就這雜稅這一塊,基本上收上來就到了官員手裡,只要把下面的人喂一點,然後把賬做平,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

至於先前說的天災,魏廣德早就注意過,之前鄉試就考過,有什麼辦法。

遇到大面積旱災,後世也沒有好辦法解決,只能保證人畜用水。

至於什麼南水北調,得了吧,就大明朝現在的財政窘境,根本就別想,而且很多技術問題也沒法解決。

“上次我聽人說啊,這天氣最近幾十年就這樣,夏天旱的旱澇的澇,冬天就冷的不行,以往史料可都沒記載過。”

“什麼意思?”

“有些外省人說是因為朝廷裡奸相當道造成的,可這些情況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弘治朝和正德朝就這樣,和嚴閣老有什麼關係。”

“那是政治鬥爭的藉口,聽聽就得了。”

魏廣德把這些話聽在耳朵裡,只感覺他們在北京城是真的沒有白白浪費時間,打聽這些訊息是真的靈通。

比如舉子們說這些的時候,他和勞堪、沈良棟就只能乖乖的坐在一邊聽他們說這些。

天災,沒辦法解決。

財政,魏廣德自認也沒辦法解決。

做這個事兒是得罪人的活路,歷史上做這個事兒的好像是張居正,不過最後沒落到好。

說是皇帝要清算的,其實下面不少官員對張居正恨之入骨,所以才落井下石,編造很多東西出來激怒皇帝。

所以明朝沒做成,好像是清朝雍正給辦成了,魏廣德看電視劇的時候看過,有這麼個情節。

他還記得電視上說的,“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當差”,大概就是這麼兩個改革,為清朝財政弄到不少錢。

以前還不大懂是什麼意思,現在魏廣德聽這兩個詞就知道是怎麼會事兒了。

攤丁入畝就是把丁稅攤到田地中去,沒田沒地的丁口不交稅了,只收地主的稅。

士紳那個他就感覺有點缺德了,因為損害了他的利益,他現在是舉人,不用當差納糧。

對於第一條,魏廣德到是覺得可以在合適的時候提出來,雖然有些得罪地主,可是如果能夠得到回報的話,得罪就得罪吧,用大道理壓服他們。

第二條,魏廣德是打死不會說出來的,損失有點大。

另外好像還有個火耗歸公,這個得罪地方官,也不能幹。

火耗,其實就是徵收正稅後一些輔助費用的加派,也就是雜稅中的一部分,以前這些東西都是地方官直接收入囊中,是灰色收入的一種。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