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03譚綸

不過也是因為挑選的是各衛所精銳,參與的也是戰陣中最危險的地方,所以給予的軍餉也更高一些。

因此一開始,營兵只是作為臨時作戰應對方式出現,並不常見。

衛所兵不堪為用,明政府遂不得不開始從民間招募兵士,與衛所軍不同,募兵不世襲,雖然為兵,但隸屬於民籍,或者說入營兵但是戶籍保持不變。

衛所兵以駐防為主,為解決軍糧問題,且耕且守,衛所軍士世居一地,但也因為衛所以屯種為業,其機動性和戰鬥力自然下降。

營兵的建立就是彌補衛所兵機動性和戰鬥力不足而組建,拿著比衛所兵高的兵餉,自然就要參與最危險的戰爭,戰力要說強於衛所兵,當然就不算錯。

不過想到本來兩者之間就完全不同,魏廣德干脆就直說道:“衛所兵既要耕種又要戰守,要想兩全其美自然難得,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營兵專司戰陣,拿的餉也遠高於衛所兵,戰力若是不如,那還不如不募。”

裕王點點頭,也是認可魏廣德的話。

不過魏廣德也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說道:“其實,還有句老話,叫做‘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不管是衛所兵還是營兵,要揮出戰力,主要還是看領兵的將領。

就好比大同軍,當初俞大猷在大同時,大同軍可以遠涉數百里深入大漠攻佔板升城,回程途中還可以擊敗俺答汗部派出的追兵。

可俞大猷調離大同後,大同總兵劉漢就連戰連敗,現在已經被解除了總兵官一職。”

“有道理,戚繼光部也就是這兩年才在東南沿海抗倭中揮巨大作用,而在此以前,都是俞大猷率領明軍在作戰,而且現在倭寇的勢力也已經大不如前。”

殷士譫也是更看好俞大猷,實在是兩人之間戰績完全不對等。

殷士譫這會兒嗅出一點苗頭,好像張居正看重這個戚繼光,而魏廣德肯定看重的是俞大猷。

倒不是說兩人在裕王面前別冒頭,可是確實都是在說各自看好的將軍更加優秀。

至於他所說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戰績不對等,主要還是從指揮部隊人數來說的。

俞大猷有指揮百人作戰的經驗,也有指揮萬人,數萬人大戰的經歷,而且大多都獲得了勝仗,而再看戚繼光,其指揮部隊作戰更多在數千人,貌似就沒有在上萬人的大規模戰場上表現過。

還有就是,俞大猷指揮抗倭的時候,倭寇中幾股主要的勢力,哪個不是擁兵上萬,而這些倭寇團伙都已經煙消雲散,留下的只有無數中、小勢力,有上千人的團伙都算是倭寇中勢力很強的隊伍了。

“大猷打仗更省錢。”

不知為什麼,裕王開口卻是說出這麼一句話來。

或許是裕王算了衛所兵和營兵之間軍資,故有此感慨,不過魏廣德可不敢說出實情。

大同那次,大軍外出搶奪的戰利品大多被參戰官兵直接分掉了,那是絕命一戰。

打贏了人財兩得,打輸了人財兩失。

而此次入閩剿賊,魏廣德更是在確定俞大猷調任後,給江西寫了十幾封書信找人託關係,就是擔心江西布政司和都司在錢糧問題上卡俞大猷的脖子。

他太知道那幫文官的尿性了,哪怕反賊兵臨城下,要調府庫的錢糧都要從中刮一層的主兒。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世的戰爭經驗薰陶過的魏廣德自然懂得後勤的重要性。

要說俞大猷打仗比戚繼光省錢,魏廣德還真不敢厚顏無恥的苟同。

“對了,這個譚綸你們熟悉嗎?”

說了這麼多,裕王終於想起這次皇帝旨意中最重要的內容了,那就是更換福建巡撫。

魏廣德搖搖頭,“我去浙江那會兒,譚大人應該是在哪個府擔任知府吧。”

譚綸這個人,魏廣德印象不深,自然也不會怎麼注意,更何況是一個根本就沒見到過的人。

看向殷士譫和張居正,現二人都是和他一樣的搖頭。

不過張居正隨即似乎想起什麼,就說道:“這個譚綸,我印象裡好像看過浙江奏報,他擔任台州知府時,曾經在治下編練鄉勇對抗倭寇,戰力也是不俗,這隊鄉勇後來編入戚繼光的部下。”

“那他還是頗有韜略之人,怪不得這個時候派往福建。”

張居正的話,倒是讓眾人對譚綸有了一個初步印象,那就是他是一個軍事文官,未來最高的官職可以做到一任總督或者兵部尚書。

“巡撫福建,可惜他此前官職低微,這次調任也會可比趙炳然低一些。”

殷士譫開口說道。

“他不是都察院的人,巡撫福建,可能最後聖旨上還會擢升一個僉都御史銜,若他是僉都御史的話,這次調往福建,怎麼也會加副都御使銜。”

張居正可惜道。

在大明朝,總督、巡撫都是沒有固定品級的,要看加什麼銜,才能獲得對應品級,而最重的自然是都察院的職銜。

像譚綸被嘉靖皇帝直接啟用,直入都察院後能夠得到的最高官職也就是都察院僉都御史,正四品巡撫。

也因為是巡撫,可以不用掛兵部侍郎銜,這樣他這個巡撫的品級就只有四品了。

“也不知道他要花多長時間收復興化府?”

裕王對譚綸可能被授予的官職並不關心,或許這就是身為帝子的緣故,他們只看重大臣辦事能力,至於品級,其實對實權來說都是次要的。

不管你是掛尚書銜的巡撫還是掛僉都御史銜的巡撫,二品和四品其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行使一樣的權力。

不過,不得不說嘉靖皇帝這次罷免遊震得的命令堪稱果斷,就在聖旨傳出前,已經有無數御史、給事中準備上奏彈劾了,而且目標可不止是遊震得,就連新上任的閩粵總督也在他們彈劾的範圍內。

不過,在嘉靖皇帝直接下旨後,這些彈劾奏疏的風向就一致對準了遊震得,或許是時近年底的緣故,許多沒有完成彈劾指標的御史是卯足幹勁彈劾他的無能。

也是因為這道罷免聖旨,讓京城中可能形成的一股彈劾風暴消弭於無形。

所有京官的視線都盯向了福建興化府,等待譚綸收復興化府的時間,若是稍有挫折,怕是他就會成為第二個遊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