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774莊田數額

由於他們所佔莊田少的也有百頃,多者達幾萬頃,因此先後都在所屬莊田設若干田莊,分別經營。

在皇莊、王莊派侍從太監擔任“承奉”,位在田莊所設莊所經營田莊各種產業,並有旗校三、五十名跟隨。

以後各類田莊逐漸採取了派家人到莊所管莊,稱為莊頭,隨帶“莊頭伴當”多人,充當打手,管理生產和收取田租。

欽賜莊田,朱元璋時就有了,他曾詔令賜給親王田千頃,以其租充當祿米。

賜公主各佔莊田一所,每年能收米25oo石,以充祿米。

這種欽賜莊田都被宣佈為永業田,免租稅。

朱棣作燕王時,在宛平縣私建田莊,稱為王莊,用以籌集培植親軍的餉糧,即皇帝位後,改王莊為皇莊,這是明朝皇帝直接掠奪土地之始。

憲宗時,沒收太監曹吉祥之地為宮中莊地,也稱為皇莊,以後皇莊越來越多。

藩王、權貴也紛紛效尤,他們用向皇帝“請乞”、“奏求”等方式求得“欽賜”,於是就以官荒無主之地為名,無所顧忌地圈佔民田。

宗室、勳貴之後也把其他方式獲得的土地掛在莊田裡,因為就可以被當做永業田,而不用向朝廷繳納租稅。

當然,這樣的結果也導致地方官府可以徵繳賦役的田地越來越少,加重了百姓負擔,再最後不得不選擇賣出自己的田地,而這些田地進入權貴手中也搖身一變成為莊田,如此惡性迴圈。

原本在朱元璋的設想中,他賞賜的莊田其實是牧馬草場或是河灘廢地,定下這個制度是想著讓他的子孫後代,自己去開墾荒田。

這樣既能保證自己的生活,又能保證國家的田地數目增長。

但到了明朝中後期,因為宗室、勳貴名下的田地不用交稅,朱家子孫和勳貴開始瘋狂的進行土地兼併。

嘉靖時期,因為宗室人口急膨脹,田地快減少以及官員貪腐造成財政支出大增,國家財政出現長期,大額的虧空,幾乎耗光以前數代明朝皇帝積攢起來的老庫。

到了現在,已經讓朝廷中的高官不得不把眼睛盯向宗室及勳貴手裡的莊田,希望能借此增加財政收入,彌補虧空。

魏廣德不知道劉世曾的奏疏背後,是否有戶部的影子,但在他看來應該不是孤立事件。

而這個時候,馬森和李春芳、陳以勤等人已經開始言討論起來。

其中比較一致的意見還是,對於勳貴和戚畹,應該按照爵位或者莊田來源定下一定數額,數額內依舊屬於莊田,也就是不徵稅,而出部分自然要想朝廷繳稅。

至於宗支已絕及失爵者,田地應該奪之,奸民影射者,徵租入官,但先世丘墓尚在應量留數頃,以資祀祭。

大方向都沒有意見,但是在具體該留多少數額上,還有爭議。

勳貴田地大多認為只該留百頃即可,因為他們本來還從朝廷支取祿米。

到了這裡,其實又牽扯到洪武時期留下來的糊塗賬。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定下祿田制度,也就是把官田給宗室、勳貴及官員,以田地收成抵祿米。

但這一制度執行十餘年後又被廢除,但廢除卻很不徹底,因為一部分祿田被追回,但一部分祿田依舊儲存下來。

莊田和祿田及祿米,就這樣形成一個很難說得清楚的糊塗賬。

實際上到嘉靖年間,夏言在《奉勃勘報皇莊及功臣國戚田土疏中談到宗室勳戚莊田時說,“今既官給之祿,奈何又與之田,是重出而過制矣”。

朝廷既給俸祿又賜莊田,是當時的現實,也一直沒有找到解決辦法。

到底是追回還是什麼,嘉靖皇帝一直也沒有給出明確答覆。

嘉靖皇帝都不好下裁定,到了隆慶皇帝這裡,自然更加不會出頭。

百頃的數字,那就是萬畝田地,其實對於勳戚來說,當然是足夠他們吃喝了。

至於維持奢侈體面的生活當然不夠,但他們的來錢路子多,田地租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自鹽引等灰色收入。

不過魏廣德不打算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他得站出來幫勳貴爭取一點利益。

現在的魏廣德和勳貴府邸之間的來往明顯增加,大家關係好。

雖然莊田收入在各家並非主力,但這件事上他要是選擇一言不顯然也是不合適的。

在其他六部尚書表達同意馬森之言後,魏廣德不等張居正、殷士譫表達意見就先一步說道:“馬尚書百頃之數應酌情增加一些,都是為國朝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家族,朝廷理當優渥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