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882代理人戰爭

貢使來朝不僅是為上貢方物,更重要的任務是為本國統治者“請封”,即請求天朝對本國統治者予以冊封,頒授冊寶印綬。

在封貢體系下,天朝作為宗主國冊封的政治意義在於授予藩屬國統治者王室的統治合法性併為其背書,以天朝的政治軍事實力保護其政權穩定和國家安全;另一方面,藩屬國統治者的繼承或更迭必須經由封貢體系下的特定程式得到宗主國的承認,否則就違背了封貢體系下的政治倫理,宗主國有權強力干涉。

所以,王崇古在方逢時面前,說上策的後半部分就是“封貢互市”,也就是說還要俺答汗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

實際上,要俺答汗向大明皇帝低頭,王崇古也沒有把握,方逢時就更是如此想。

想當初,俺答汗的兵馬可是打到京城腳下,這樣的人要他向大明皇帝稱臣,難度可想而知,很自然的,方逢時就搖搖頭說道:“總督大人,雖然若是俺答汗願意稱臣,開互市朝廷或許會答應,但俺答汗可未必願意。”

在這裡,其實有兩個難點,一是朝廷願不願意冊封俺答汗,之後才是俺答汗願不願意稱臣。

“難點確實在這裡,但是你注意到沒有,俺答汗一直想與我大明互市。

前朝時,就曾十數次派使者前來大明,希望大明能通貢互市,只是不願意接受冊封,所以先帝都是一口回絕這個要求,甚至連使者都不見。”

在這裡,王崇古其實說的已經很婉轉,大明豈止是不見使者,根本就是邊將直接砍殺使者回去報功。

俺答汗動“庚戌之變”前幾年,幾撥使者都被明軍射殺,明宣大總督翁萬達痛斥這種做法“大失夷心,橫挑巨釁”,並上疏強調“王者之待夷狄,來則勿拒”,應接納俺答的貢使。

不過這個主張,並沒有得到嘉靖皇帝的認同。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與明軍激戰,並要求入貢,為避免使者再被扣殺,令軍士束書於矢端,射入明軍營,為表明誠意,歸還所掠人丁,並稱“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最後警告明朝,如不答應入貢,“秋且復入,過關搶京輔”。

對這樣赤裸裸的威脅,當時的嘉靖皇帝依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王崇古其實在這個時候再提“封貢”,就是認定草原生存艱難,俺答汗是想和大明互市換取生存物資,而手上的把漢那吉不過是給俺答汗一個臺階,讓他可以以保護孫子的名義低頭。

方逢時有心反對,不過又想到現在的皇帝已經不是當初的嘉靖,那時候這樣的提議想都不要想。

現在是新皇,隆慶皇帝未必不願意用這個方式,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

抬頭看了眼王崇古,方逢時最後還是點頭道:“總督大人有此高見,可上奏京城,請陛下聖裁。”

“不管結果如何,嘗試一下總是好的。”

王崇古看了眼方逢時,悠悠說道。

“是啊,北方邊鎮受蒙虜侵襲,這些年過得苦,若是真能實現封貢互市,雙方關係就可以緩解,百姓也能安居樂業,自然是好的。”

方逢時雖然心中有擔心,但還是附和道。

“那好,我這就你一份奏疏,行之幫我斟酌斟酌。”

說話間,王崇古命人準備好筆墨紙硯,快書寫了一封奏疏,不待筆墨晾乾就給方逢時看。

方逢時仔細看完,覺行文老辣,倒是沒什麼值得修改的,當即點頭稱好。

按照奏疏格式,王崇古又重新謄抄一遍,落實自己和方逢時的名字,此奏疏即為《為夷酋款塞酌議事宜疏,疏成當即命人快馬加鞭遞送京城。

此時,訊息已經在北京城傳開,都知道俺答汗的孫子帶著部下投降大明,一時間倒是有許多百姓稱讚皇帝英明。

畢竟俺答汗給京城百姓留下的印象太深,多少年沒有經歷過戰火塗炭,可就是這個人數次威脅到京城安危,讓京城戒嚴以備。

這幾日,內閣由高拱牽頭,每天都阻止閣臣分析大同局勢。

當然,這麼做都是隆慶皇帝的授意,自然是想要找到解決當前局勢最好的辦法。

因為張居正的建議,以大同為預設戰場和俺答汗決戰的策略被提的最多。

雖然魏廣德依舊堅持俺答汗不會為此動大戰,可也不得不認真考慮實施細節,甚至已經開始聯絡兵部,讓他們全天下挑選精兵強將以備不時之需。

從嘉靖朝繼承下來的思想,大明就沒有和蒙古人通商交好的想法,自然每當和蒙古人生關係時,大家先想到的就是怎麼獲得戰爭的勝利。

這也是這十餘年來,俺答汗似乎也熄了和大明“通貢”的念頭有關,已經不再派遣使者來大明請求互市貿易了。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王崇古和方逢時商議的《為夷酋款塞酌議事宜疏送到了京城,交到了內閣輔李春芳手中。

等李春芳看完此疏,只是皺眉,中策和下策倒是和這些天內閣商議的結果一致。

其中,堅守和養著把漢那吉,等到俺答汗歸天以後進行扶持,以幫助他控制草原的策略,就有魏廣德提出來,其實也是受到“代理人戰爭”經驗的影響。

魏廣德想到了大明提供物資幫助,幫把漢那吉獲得草原控制權,讓草原內訌,削弱他們的勢力,進而和大明交好,恢復邊境的安寧。

可偏偏就是因為和俺答汗打生打死多少年的影響,魏廣德就是沒想到要和俺答汗進行和平談判,解決兩下的交惡。

“來人,去請次輔高拱來我這裡。”

李春芳開口吩咐道,不過書吏剛走到門口,他忽然又叫住他道:“把其他閣臣也都叫來。”

王崇古和方逢時的策略,上策算不得好,這是李春芳的看法,因為他不認為“封貢”能夠實現。

不能“封貢”,把漢那吉就絕對不能交換趙全等叛匪和被掠人口,這算起了實際上虧了。

按照魏廣德提出“代理人戰爭”的模式,對大明其實才是最有利的,這是幾天商議後,李春芳得到的結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