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890條件

明代的內閣在初期也是皇帝的非正式的顧問機構,與以前的尚書、中書、樞密等性質相似。

之後,內閣逐漸成為正式的機構,但其主要任務仍然是為皇帝提供諮詢,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明代初年皇帝經常參加內閣的集議,但自成化以後就基本上不參加了,只有孝宗還偶爾召見閣臣。

在明代,章奏的轉呈與皇帝的批答乃至於最後抄生效,都必須經過內閣,內閣進行票擬時,閣臣要集議,即閣議,形成共識。

自英宗之後,皇帝怠政普遍,內閣的票擬成為皇帝決策的最重要依據。

雖然內閣票擬須經皇帝批紅方能成為決策,但沒有內閣票擬的中旨傳出被視為不符合程式,六科可以封駁,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皇帝只是執行了閣議的決定。

中國向有“大事必集議”的傳統,即君主和大臣集體議論國事,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秦漢時期已展出了一套皇帝和群臣討論決策的機制,這種機制到了唐代更加成熟,到了明代已經展成為廷議,也就是集議。

根據決策的內容、參與人員和集議地點的不同,有朝議、閣議、廷議、部議等形式,但其實都算廷議的一種。

其中部議主要是六部將皇帝交付的有關本部的奏章,進行部內的討論和議決,提出具體處理意見。

閣議主要討論越六部和九卿職權所轄的政務,提出對策,大致而言,閣議討論的是國家日常政務中出現的問題。

更為重大的決策則須提交廷臣集議,即朝議、廷議。

所有這些集議的結果都需上奏,由皇帝做出最後裁決。

做為商議重大機要決策的廷臣,則是指朝會上有資格進殿的那一小撥人,也就是朝廷三品以上文武官員。

雖然不管是廷議還是閣議,最後的結果都需要皇帝“聖裁”,但因為明朝中後期獨特的政治體制,皇帝對於閣議和廷議的結果,一般都不會反對,而是會選擇認可,因為這代表朝廷的決議。

應該說,魏廣德做出皇帝可能希望透過廷議來確定對蒙古的態度,對內閣幾人來說都是最為不利的結果,這意味著他們無法在這件大事上揮作用。

但是廷議的結果,也是最有效的,封堵朝臣嘴巴的。

因為一旦一項事物由廷議得出結果,其他官員,甚至是科道言官都必須閉嘴,只能無條件接受廷議的結果。

就算有意見,也只能保留。

連高拱都認可了魏廣德的猜測,張居正和殷士譫自然也不會有懷疑,於是內閣諸人都知道,在皇帝正是下令廷議前,他們只能儘可能多的拉攏支援他們的官員,保證在廷議時能獲得勝利。

而此時,宣大總督王崇古派出的使者鮑崇德也走進了一個戒備森嚴的大營,大營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蒙古包。

但這其實並沒有什麼好新奇的,蒙古人的大營都是一樣的,領的營帳往往就是整個大營裡最豪華、氣派的營帳,而且往往也是選擇紮在大營的中央,這樣便於他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

但是這個蒙古包則有些不同,和一路走來看到的帳篷類似,都是白色為主色,但這裡的屋頂並不是常見的白色、藍色,而是金色,這是至於草原上的大汗才可以使用的顏色。

而且,就在這個蒙古包前方還豎立著一杆黑色大纛,充分體現出這裡主人的不凡。

鮑崇德看到眼裡,不由得嚥了咽嘴裡的唾沫,他知道即將見到的人就是他此行的目標人物,蒙古大汗阿勒坦。

穿過周圍精壯的蒙古侍衛人群,隨著前面帶路的那人,鮑崇德走進了這個巨大的金色蒙古包,而他的隨行人員則只能留在外面,被一群蒙古侍衛包圍著。

在隨行幾人心驚膽戰的時候,鮑崇德也終於看到了俺答汗的容貌,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常年北地生活讓他滿臉的皺紋,雖然雙目依舊有神,但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個意氣風,帶著部下橫掃大漠,劫掠京畿的英雄模樣。

是的,在鮑崇德眼裡,這個讓明人聞風喪膽的俺答汗只是一個垂垂老叟而已。

“明國使者鮑崇德見過阿勒坦汗。”

既然已經見到了阿勒坦,鮑崇德當即上前兩步抱拳作揖道。

看到明國使者向他行作揖禮,俺答汗眉頭就是一皺。

實際上,蒙古人拜見他這個大汗,正式場合都是行跪拜禮,平時則是左單膝下跪,右手握拳抵肩。

而營帳裡的蒙古貴族和護衛也看到鮑崇德對他們大汗的行禮,當即就感受到極大的不尊重,都是躍躍欲試想要出來教訓眼前這個明人。

甚至有性急侍衛,手已經放到腰刀刀柄之上。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