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28章 農業產業化道路

去年的重大專案一個一個落地,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一環。

一條條公路從無到有,連線高速、省道,加上原本具備的鐵路,燚城的交通越來越便利,可以說是四通八達,具備了打造現代物流中心的基礎條件。

要想富,先修路,不是一句空話。

交通設施搞上去,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先決條件。

有了路,就需要有東西。

除了煤礦這樣的傳統資源,還要大力發展製造業以及特色農業。

從3月開始,梁江濤就到各個鄉鎮調研,考察特色農業。

他堅定認為,未來的農業發展,一定要走產業化道路。

農業產業化,最早由漢東省濰坊提出。

那是1992年,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

但是在漢西,還處於初步階段。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本地特色農業資源為基礎,發展主導產業產品,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它實質上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發展農業科技,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燚城屬於中部地區,土地資源比較肥沃,灌溉也具備有利條件,總體上是發展農業的優勢地區。

但由於燚城經濟和觀念都比較落後,過去基本以普通種植業為主,沒什麼產業附加值。

同時,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薄弱、資訊不對稱、產銷分散化,與市場化、國際化、流通化的大環境極不適應。

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穀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

2004,燚城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900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截至2004年末,貧困人口超過十八萬,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絕對貧困人口餘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八。

這個數字雖然和全國的平均水平持平,但在梁江濤眼裡顯得非常刺眼。

他自幼在貧寒人家長大,跟農村有緊密的聯絡,對農民的生活不陌生,也很有感情。

現在手裡有了權力,心裡對農民放心不下,總想著給農民多做一些事,改善他們的生活,帶領他們脫貧致富。

這不僅是梁江濤的夙願,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

可現在呢,他們辛辛苦苦種一年地,僅夠一家人基本生活開銷。

漫說孩子的學費、書費沒有著落。

抵抗風險的能力幾乎為零。

一旦生病,那幾乎就意味著傾家蕩產。

更多的農民,尤其是老人,往往選擇更加極端的方式,減輕家人的負擔。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劇。

長嘆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但要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僅靠發錢是不行的。

這不符合華夏的國情,最終也只能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