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十六章 還能自己把握

索盧恢的從父大吃一驚,說道“這如何使得!”

索盧恢說道“怎不使得?”

他從父說道“你剛也說翟公和東平王的那次舉事了,那次舉事,他們可是號稱十萬之眾啊!可最終還是被朝廷給平滅了。如今百姓雖然頗有怨言,舉事之眾也頗有之,可我聞之,董次仲、城頭子路諸部現才各數千之兵,便是樊崇、力子都亦不過才各萬餘部曲,以此之眾,何以能抗王師?朝廷一旦派兵來剿,我可斷言,彼輩定然就會如翟公、東平王一樣,唯敗滅耳!”

索盧恢的從父儘管對王莽的諸項政策,特別是王田制、幣制亂改等,也深感不滿,可是也被十一年前翟義討莽失敗後,其人被磔刑處死,——磔刑是把肢體分裂後處死的一種酷刑,以及翟義三族盡被誅滅,所有屍體都被扔進一個大坑裡,混雜荊棘五毒埋葬,甚至翟義過世的父親翟方進和翟方進以上的翟氏先祖的墳墓皆被挖掘,並焚棺戮屍,又翟家的祖宅被毀,改為汙池,等等的王莽對翟義施行的慘絕人寰的處罰深深震懾,感到極度的恐懼,故而對索盧恢“乾脆也聚眾起事”的建議,他是根本就不敢贊成。

索盧恢知其從父非是個有膽氣之人,見他這麼說,便沒有再多進勸。

但在離開他從父家,回到自家後,索盧恢卻還是惦記著此事,遂找來了他的兄弟,私下聚議。

……

王莽建國的第三年,也就是始建國三年的時候,黃河在魏郡一帶決口,本來向東北而流的黃河,改道東流和南下,因為王莽的家鄉在魏郡元城縣,他擔心把決口堵住後,河水會把他家的祖墳給沖掉,所以對決口未加治理,任之由之,改道後的河水遂在兗州、豫州漫流至今。

黃河本來就是流經東郡的,東郡也因此深受水災之患,東平國比鄰東郡,同樣也受到了很大的水患,——為何東郡、東平國相繼有董次仲、城頭子路等的起事,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水災已給東郡、東平國的百姓造成了災難,翟義、劉匡的起事,儘管主戰場不在東郡和東平國,可這兩個地方是他們起事的源地,他們所聚兵士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東郡、東平國的百姓,戰敗之後,這些被迫跟從起事的百姓死傷甚眾,這對兩郡來講,又是一場很大的災難。

一入東平境內,所見所目,都與在東郡時之所見相差不大。

田地許多荒蕪,長滿雜草,路邊的溝道里不時的見有森森白骨,卻也不知是在十一年前那場戰亂中死掉的百姓,亦或是黃河決口後,因為水災而餓死的流民。

生在太平之世,今卻見這般的亂世之景,強烈的反差,令曹乾的心情十分沉重。

路上時而會遇到成群結隊的流民。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這些流民是真正的流民,無不衣衫襤褸,面帶菜色,扶老攜幼。

卻是瞧見曹乾等,不等走近,他們就都遠遠的及早躲開去了。

至於為何躲開,曹幹倒能猜出緣由。

要麼是他們擔心自己這夥人是盜賊,要麼就算沒把自己這夥人當成是盜賊,而即便是流民之間,互相搶掠的事亦是常見,看到自己這夥人多,為免吃虧,自是遠遠避開為上。

就曹豐、田武、田壯、李鐵等言之,這些流民遠遠地避開他們,其實也挺好,省得互相戒備,彼此麻煩,然而曹幹、陳直兩人對這這種情況就都頗是著急。

自東郡往東海郡的整條具體路線是這樣的先入東平國地界,過無鹽縣,再過東平6縣,一路東南而行,然後出東平國,底下入進泰山郡界,經泰山郡的寧陽縣,入境魯國,最後再過魯國,即到東海郡。

這日,過了東平6,已出東平國,入進了泰山郡內,在寧陽縣的縣境,又遇到了一股流民。

這股流民的人數,比在東平國境內遇到的那前幾股流民的人數要多,大概有個一二百人。

人雖多了些,但在看到曹豐、曹幹他們後,卻和那前幾股流民一般,這股流民亦是遠遠的就躲開,往其它方向去了,——畢竟曹豐他們雖也總共就三二百人,可他們中間的青壯年為多。m

曹幹眺望他們遠去的身影,顧與曹豐說道“阿兄,咱們就這麼凶神惡煞麼?這些流民一遇到咱們,怎麼個個的就都掉頭便走!”

曹豐笑道“阿幹,咱們這一路走來,不也是提心吊膽的麼?生怕遇到盜賊,或者縣兵、郡兵。咱們怕遇上賊寇,他們也一樣,也怕咱們是賊寇。”

曹幹沉吟說道“阿兄,這可不成。”

曹豐問道“怎麼不成?”

左近沒有外人,只有李順、郭赦之、丁狗幾個,曹幹便就直說,說道“阿兄,即便是和劉從事、戴從事他們兩部合夥,咱們現下連帶老弱,總計也就二三百人,力子都而今可是有萬餘部曲的啊!咱們這點人投過去,只怕不會被他看在眼裡。”

“阿幹,你是擔心咱人太少,投到力子都手下後,力子都會輕視咱?”

曹幹說道“是啊,阿兄。”

“高從事在力子都那裡有朋友麼?”

曹幹心道“高長的傷一日比一日嚴重,他能活到現在,估計已是全靠信念支撐,可到底能否活到投到力子都帳下時,目前來看,實不好說,萬一他在那之前死了,那他就算有朋友在力子都那裡,用處也不大了。”這話不好明說,就換了個說辭,說道,“阿兄,凡事還是要靠自己,咱們的人馬如果太少,則我以為,便是高從事在那邊有朋友,想幫咱們也不好幫。”

郭赦之在旁插嘴,說道“小郎這話說的對!要想別人看得起,咱自己先得人強馬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