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章 到底哪裡出錯

登上了業亭縣的西城城樓,放眼向西望去,只見護城河外,十餘里處盡是賊寇的蹤影。

由此向北、向南,轉顧城北、城南,也都是賊寇各色的旗幟招展。

業亭縣城現在已經是三面皆敵。

在城樓上觀看賊情的有七八人,俱坐席上。

中間被簇擁著的這人年有四十上下,相貌俊朗,身形削瘦,頷下一部長鬚,沒有穿官袍,著一件白色的長袍,也未戴冠,頭裹白幘,其席前案上放著他的佩劍,這人正是沂平大尹杜儼。

五天前,杜儼獲得知了力子都和徐宣兩部兵馬分別寇向沂平的訊息。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力子都部是從西邊的郯縣方向來,徐宣部是從北邊來。

時當三月,春暖花開時節,城外的樹木早已綠了,田野上麥苗蔥蔥,官道與田野間的野地上野草如煙,其上綻開著各色的野花。藍天白雲,河水橫流,綠樹原野,繁花星點,本該是一片宜人的景象,然而此時此刻卻是殺氣沖天。

在獲報力子都、徐宣兩部兵馬來寇此訊之後,杜儼立即與自己親信的吏員們軍議對策。

據報稱,力子都和徐宣部的兵馬都有萬餘之眾,徐宣部的人馬相比多些,又再加上慮及徐宣後頭也許還會有樊崇部的主力來,因便有吏員建議,應該以郡兵的主力北上迎擊徐宣所部,但在經過考慮之後,杜儼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他反而決定親自率領精兵迎擊力子都部,而遣別部北上到沂平郡與琅琊郡交界的利成、祝其兩縣阻擊徐宣所部。

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徐宣等非是沂平郡人,力子都及其部曲則多是沂平郡人。

杜儼當時這樣對他的吏員們分析說道“徐宣諸賊非沂平郡人也,彼輩盤踞城陽,今南下寇我,系料策應力子都耳。力子都諸賊多沂平郡人,一旦被其寇入境內,必有其宗族朋黨、奸邪之徒群起響應,我郡之形勢不可制矣。故而兩下相比,先敗力子都,是為守住我郡之上策。”

力子都等是沂平郡當地人,在當地的影響大,宗族朋黨盤根錯節,如果不先把他擊敗,任之入境,杜儼認為必會有群起響應者,因此須當先敗力子都。

杜儼其人奉公守法,在任廉潔,而且對掾吏們素來仁厚,因而他在郡中甚有威望,——也正因此,力子都在剛開始起事的時候,才會被他擊敗,他的這個意見說出來以後,郡府的掾吏中雖然還仍有不同意見的,但也都不再堅持己見了,就都遵從了他的命令。

於是,便在三日前,經過緊急的集合、調動,沂平的郡兵兵分兩路,一路由郡屬正率領,北上往利成、祝其,阻擊徐宣所部;一部則即由杜儼親自率領,來到了業亭縣,迎擊力子都部。

……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業亭,是王莽篡漢後改的縣名,此地本名東安。

“亭”,是當下的一種地方治安單位的名稱,每十里設一亭,亭的長吏叫做亭長。東安是一個堂堂的縣,長吏六百石,遠非斗食小吏的亭長可比,王莽為何把它的縣名改作了“亭”?

事實上,被改稱為“亭縣”的這種情況,不僅是出現在了東安縣的身上,海內百餘郡國,在其它一些郡國的境內,亦有某個縣被王莽改稱為“亭縣”的情況出現。

此乃因為“亭”這個字,本意為設在路旁供旅客停宿的公房,引申可有交通之意。由是,凡處於交通要地、或言之交通樞紐地方的縣邑,王莽就把之都改稱做了“亭縣”。一看這個縣的名字,帶個“亭”,不管對地理有所知、無所知,就都能知道這個地方肯定是個交通要地。

東安縣被王莽改為業亭,即是出於此故。

由此也可知道,東安縣的地理位置是有多麼的重要。

此縣處在沂平郡的腹心,西達兗州,北通青州,南連泗水、臨淮,幾條官道都經過於此。

不僅此縣的交通條件四通八達,連通青、兗,單隻放到沂平郡內而言,此縣也是要緊所在。

這個縣,是力子都自郯縣入境沂平後,頭個面對的縣。兩座縣城之間隔著術水,相距百餘里。此縣若是被力子都拿下,力子都再往東邊進軍,就能直達海濱的朐縣。因為東安、朐縣俱處沂平之中,只要能再把朐縣拿下,力子都等於就是能夠順利地把沂平一分為二了,再接下來,於用兵上,他就能很從容了,他可以選擇向北進兵,與徐宣部聯合,掃蕩北部諸縣;他也可以選擇縱兵南下,侵寇沂平南部的諸縣;抑或,南、北分兵而擊,同時進行。

所以,這個縣,是絕不能讓力子都拿到的!

……

深知業亭縣的重要性,甚至並也預料到了,業亭縣這一仗的勝敗,將會直接關係到沂平郡的淪陷與否,亦即是,這一場仗,雖然是迎擊力子都的第一戰,但很可能也會是決戰,杜儼對此戰當然就是極其重視,他不但親率精兵趕來守城,並且在來前,還給州府去了道求援檄文。

檄文加急送往的。

昨天,州府的迴文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