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譯後記

近年來在中國特別走紅的日本作家,除了村上春樹,便是渡邊淳一了,在中國被稱作“言情大師”。渡邊淳一1933年生於北海道;1958年札幌醫科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任母校,擔任整形外科講師;工作之餘開始小說的創作活動。初期作品主要以醫學內容為題材,以後涉及歷史小說、傳記小說以及剖析男女本質的情戀小說。渡邊創作的範圍廣泛,內容豐富。作為具備醫學知識的現代浪漫派作家,渡邊長期活躍於日本文壇第一線。1970年,小說《光與影》榮獲日本“直木獎”。1980年,《遠方落日》《長崎俄羅斯遊女館》獲得日本“吉川英治文學獎”。此外長期的創作生涯中,還獲得“菊池寬獎”等多種文學大獎。他還致力於許多文學大獎的評委、頒獎工作,如直木獎、吉川英治文學獎、中央公論文藝獎、柴田煉三郎獎和島清戀愛文學獎等。

2014年,渡邊淳一患癌症在東京去世,享年80歲。2015年,日本集英社設立了新的文學大獎“渡邊淳一文學獎”。其文學人生獲得了日本文壇的充分肯定。

渡邊淳一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品有《化身》《失樂園》《愛的流放地》等。毫無疑問,渡邊淳一不是一位純文學作家,在人們眼中他是一位型別化的通俗小說作家。例如有人評價說,他的前述代表作品幾乎都有一個模式——“中年男性邂逅魅力女性墜入愛河”。此次翻譯的1976年發表的《浮舟》亦無例外,屬渡邊淳一早期作品。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二十九歲的日詰聖子。另外還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出版社社長加倉井,一個是聖子的同居戀人作家能登高明。兩個男人跟聖子的人物發展軌跡緊密相關。表面看來,聖子是個隨性無忌的年輕女人,跟高明年齡相差十九歲,卻長期過著未婚同居的生活。高明因交通事故一條腿殘疾,以後創作活動停滯,生活拮据。聖子只好在高明朋友的幫助下去了加倉井的出版社。加倉井家有妻室,但接觸聖子後立即為其所吸引。一開始他就知道聖子是高明的女人,卻仍舊毫無顧忌。他的果決、豪爽和性愛上的獨斷專行,同樣也深深地吸引了聖子。

按理說聖子已有高明,怎麼就輕率地順從了加倉井且愛得如火如荼?加倉井不是壞人,但聖子是過去作家朋友的女人,怎麼能不假思索?故事的脈絡並不十分複雜,加倉井一次次邀約聖子賓館密會。過程中,高明似乎只是個神秘莫測的影子,一個抑鬱的沉默者。作為作家,高明對聖子的反應瞭如指掌,儘管沒有真憑實據,也知道聖子心理和身體的變化,猜得出聖子有了新的男人。但他自始至終,都處在作者為他設定的神秘的迷霧之中,無論是他獨自的離家出走,還是最終選擇了死亡,都可以跟當時日本文化界某種縹緲的遁世情結髮生關聯——這個人物是作家渡邊試圖刻畫的、當時部分文學家的特有形象。這種情結使高明這個人物,不會因聖子有了外遇而尷尬,也不會因自己的殘疾而自慚形穢。

有論者在解讀這部作品時,將更多的筆墨給了高明,認為高明隱秘的內在世界為作品增添了很大魅力。評價說高明為文學犧牲了一切,包括家庭和世俗的名聲。說他具有某種名人氣質或藝術至上主義者特徵。但這究竟是不是渡邊淳一的創作初衷或這種評價是否妥帖,值得探究。

如下評價或許是正確的,高明的不幸並非在於為藝術超凡脫世,而在於沒有真正成為一個神秘藝術的練達者。其原因自然在於渡邊淳一,在高明這個人物身上他沒有下足功夫。有觀點認為,小說看似以聖子串線,描寫了經過舊式家庭嚴格訓練的聖子,如何困惑於身與心的平衡。實際上高明的清高孤傲、淡漠世事、內斂寡言的氣質,才是小說中最大的亮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高明的食品講究與飲酒嗜好,對考究傳統和服的拘泥等等,皆透現出日本昭和時代特有的遁世破滅思想或藝術至上的文學精神。

這種看法固有道理。但從小說本身來講,高明不論代表什麼,都僅僅是一個符號或配角。加倉井也是一樣。事實上,渡邊淳一的關注始終在聖子身上。高明自殺前,聖子雖未直接表達,內心卻不時感覺高明是個障礙或累贅。她總是揹著高明去跟加倉井幽會尋歡,甚至內心裡期待成為加倉井的妻子。高明自殺後,聖子的心理和態度竟又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她開始拒斥加倉井,拒絕了加倉井的求婚。儘管令人奇怪,覺著不合情理,但事實上,卻是作者有意而為之。渡邊淳一對聖子真的是照拂有加,前因後果都一一做了明晰的交代。

文學涉及諸般社會、文化問題。如《浮舟》就涉及愛情與家庭的關係、家庭在現代人們情感生活中的真正價值、如何認識婚姻問題等等。尤其是對女人來說,婚姻與自我獨立的人格,二者是協調互補的關係,還是矛盾不可並存?

除此之外,文學也揭示普遍的人性,儘管人性有種種形態不同的表現方式。《浮舟》第四節寫道:現在的聖子既愛高明也愛加倉井,兩個人都愛。沒錯,這裡無疑涉及了人性中無處不見的“貪慾”。

小說結尾又寫道,聖子當時對於高明的激情覺得膩煩,擁抱時,甚至產生一種厭惡感。逐漸地卻又發覺高明和加倉井的感覺完全不同。陰與陽,清高孤單與開放暢快。兩人完全相反的性格,釀出的氛圍也截然不同。這些表達,自然也是關聯於人性的。

繼而,高明不在了,聖子卻沒有立即投入加倉井懷抱的想法。聖子沒有接受加倉井的意思。但她內心是想接受的,卻決心牢牢地約束住自己。那不是出於聖子對高明的情義,也不是要懲罰自己的隨意放縱,而是聖子的性格本身——某種內在的原因決定了她不會接受。這裡涉及複雜、矛盾的人物心理活動,同時也證明渡邊淳一對人物是有側重、特殊理解和有效掌控的。在聖子的內心世界,另一個聖子在訴說。曾經是那個聲音呼喚聖子投向了奔放的愛情,但是那個聲音又在命令聖子剋制自己。此刻接受加倉井的求婚未免荒唐草率。那樣將失去聖子特有的自我。

的確,高明自殺後聖子的心理活動不時令人感覺前後矛盾。結尾寫道,聖子並沒想要跟加倉井結婚。只是因為有高明的存在,才想得到加倉井的愛。高明不在了,加倉井也就沒有了吸引力。按照這樣的邏輯,高明死去了,加倉井也就失去了必要性。迄今為止兩人那麼相愛,總算彼此成了自由人,沒有任何阻礙可以結婚了。可就在這一刻卻要分手。

加倉井弄不明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聖子自己也不太清楚。或許,人物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前述力學或心理變化。人的心理變化異常複雜,三角關係缺了一角,異動便是自然的。可是渡邊淳一又寫道,聖子的內心沒有絲毫的改變。從第一次見到加倉井,到以後的接吻、以身相許,對加倉井的心情沒有任何變化。加倉井理解不了。讀者也會產生困惑。聖子心裡卻想得清楚:正是因為喜歡,才要清楚地區別開來。正是因為愛,才不能隨隨便便締結良緣。

有血有肉的聖子令人費解,但一直到最後,這個人物是符合人物發展邏輯的。人性本來就是混沌的,哪能說得那麼清楚。

不管怎麼說,假如聖子為了實際的愛慾或利益,在高明死後不假思索地投入加倉井懷抱,新婚燕爾,我們可以設想那是怎樣的一幅景象麼?那樣的聖子,將是怎樣一個俗不可耐的人物?渡邊淳一在講一個青春言情故事的同時,表現了對於人性的瞭解、理解或關注。女主人公起名“聖子”,良苦用心或亦在此。

小說的結尾也是破題……道路上,人們停住了腳步,又開始起步。在不斷滾動著的都市夜晚,聖子明白自己正向著未來,開始揚帆。

願小說帶給讀者新的世界及藝術與現實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