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2章 兩個比較

張志東一直在遠遠的觀察著李小強。見他在那兜圈子,以為他在自我調整,沒敢上來找沒趣。

作為一直跑圍棋這條線的記者,他知道輸棋後的職業棋手最好不要去惹。各種各樣的反應可能都有。一般的人會認為,如果勢均力敵,棋輸得比較冤枉的話,棋手難過比較好理解。不一定,通盤被對手壓制,覺得自己沒有絲毫機會的那種絕望感同樣讓人難過。

這種難過甚至更可怕,有很多人一輩子都熬不過來。

張志東聽到李小強叫他,好像心情還很愉快,不覺有點奇怪。在他看來,棋下輸了肯定是鬱悶的,能平靜下來就不錯了,說明調整得不錯。難道真有怎麼厲害的人?調整心情還能過頭,鬱悶的心情還能調整成愉快……

張志東仔細看看李小強,發現他的愉悅心情不像是假的。忍不住冒出一句:

“你怎麼這麼沒心沒肺……”

李小強迷惑的看著張志東,心說我不就兜了幾個圈子嗎?不就扯了一嗓子嗎?我怎麼就成沒心沒肺了。沒心沒肺的一般都是指小白,像我這麼有城府的人……我說你沒心沒肺還差不多。

覺得被張大記者鄙視的李小強怒視對方:

“誰沒心沒肺了,你給我說清楚……”

張大記者這下覺得正常了,這下覺得合理了:

“我就說嘛,輸棋肯定是鬱悶的。你說你一小孩裝什麼裝呢,你看你看,怒火出來了吧。不裝了吧,沒事沒事,衝我發一下火就發一下火吧。作為朋友,幫你分擔一點也是應該的……”

所以說張大記者這人雖然有點無知,雖然有點淺薄。不過總體來說還是可愛的,還是個值得交的朋友。

兩人走在路上,為了安慰自己的朋友,張志東一路嘮嘮叨叨,讓李小強想起趙大寶。

“我說小強,你說讓方老搞出一個圍棋江湖,想法是好。不過圍棋這麼高雅的東西,這麼做會不會降低作品的格調。”

“接地氣,接地氣你懂嗎?”

“接地氣?這個說法有點古怪,不過卻非常形象。哈哈哈,這又是你們那邊的方言吧。真想不到,你們的客家方言還真有味道……”

李小強心裡苦笑:

“我還知道很多將來風行全國的方言呢,你不知道我現在說話憋得很痛苦嗎。”

李小強轉移話題:

“我知道你心裡不以為然。這樣吧,你對日本圍棋的歷史還是非常熟悉吧,你仔細想想,大家為什麼對他們的那些東西津津樂道。我們也不說別的,就說說他們的‘發陽論’,它在圍棋界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

說到日本圍棋張志東熟悉,起碼比中國古棋熟悉。

“發陽論”是日本圍棋的武林秘籍,真真正正的武林秘籍。

要說日本古圍棋那是有點“官辦”的性質。起因是他們日本的一個名人織田信長,這個人喜歡下圍棋。留下了一個“本能寺三劫迴圈”的故事,就是說這傢伙在廟裡和人下棋的時候,居然下出了一個三劫迴圈的棋局。正巧不巧的,底下的人造他的反,把他給咔嚓了。所以日本人搞封建迷信,認為“下出三劫迴圈不祥”。

日本的“棋所”就是那個年代創立的,奪得“棋所”就相當於武林盟主,武林盟主稱為“名人”,棋所是官辦,那個時候的日本政府也給他們發工資的。

為了爭奪“名人”,逐漸形成了四大門派,或者說“四大家”。那就是“本因坊家”,“井上家”“安井家”和“林家”。總體來說“本因坊”家最強,奪得“棋所”的次數最多。“井上”和“安井”家充當挑戰者,“林家”大多時候在打醬油。

“名人”相當於現在的九段,在那個時候九段只能有一個。八段叫“準名人”,七段叫“上手”。下出“閒著之妙手”的就是兩位準名人。當時日本沒有“名人”,棋所空缺,當時有資格爭“名人”的就他們兩位。估計日本人也認為他們水平不夠,雖然下出“妙手”,棋所也一直沒有給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當然日本人不這麼說,他們是說兩人“相互謙讓”,有“君子之風”。

他們那個時候要爭奪“棋所”,必須正正規規的下挑戰書。先得到官方的認可,嗯,政府發營業執照,批准你們可以下棋了,無照營業是不行的。營業地點也是固定的,地點叫“御棋城”。相當於政府搭個臺子讓他們唱戲。

一部古日本圍棋的歷史,基本是圍繞這個舞臺來進行的。所以裡面的刀光劍影,裡面的勾心鬥角,那是相當的精彩。

“發陽論”就是他們其中一個門派的武林秘籍,也忘記了是安井家的還是井上家的。和其他門派下需要營業執照,自己門派內部不需要。爭奪棋所的機會不多,所以每個門派都需要派出自己最出色的弟子去爭奪。

武林秘籍嘛那肯定是要保密的,要防止其他門派偷學。所以傳男不傳女,只有最出色的弟子才有資格練習。

發陽論裡有很多題目難度是很高,在加上這麼一層神秘色彩,一直到80年代,都被奉為圍棋界的死活題最高經典。

不過裡面真正高難度的題目不算很多。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產生死活題的很多素材。實話實說,發陽論的地位被拔高了,沒有想象的那麼玄乎。比如羅神豬和古大力,10歲的時候,發陽論就做過幾遍了。

中國古棋呢?古時候的政府也給棋手發工資,叫“翰林棋待詔”,在很長一段時間也算是一個常設的機構。不過性質和日本還是有點不同的。大家看到“翰林”兩字就知道,官方看重的更多是圍棋的藝術性,圍棋的文化性。在競技性上就沒有日本強。

中國文人嘛總有個毛病,講究個風花雪月。什麼東西都想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同樣拿死活題來說,有規律性的,好取名字的受到文人的追捧。比如“蒼鷹搏兔”這個經典的殺氣手筋,有規律性吧,名字好聽吧。這樣的才能流傳下來。

在圍棋中,只要是有規律性的東西,難度都不會很大。所以並不是說日本古棋比中國高,很多東西中國文人不喜歡而已,所以沒有流傳下來。

很多東西都是一樣,官辦的東西不一定好。圍棋就是這樣,到了明代,朱元璋打壓官辦圍棋,“翰林棋待詔”名存實亡。這個時候“草莽圍棋”反而蓬勃發展,中國圍棋的發展才進入了一個競技高峰。

到了正德年間,那個時候老百姓的生活還算不錯,家裡還有點餘糧。特別是兩江地區,算是經濟發達地區吧。大家也有空“陶冶一下情操”了,也有空多玩玩圍棋了,也可以拉幫結派的。所以在兩江地區,就產生了兩個圍棋幫派,就是“永嘉派”和“新安派”,當然,京城是政治經濟中心,也產生了“京師派”。這就是中國圍棋的三大門派。

不過和日本不同,這個時候中國的門派都是民間組織。比如“新安派”,相當於“古徽州地方圍棋協會”。南方的兩個門派基本以地域劃分,“京師派”稍微有點不同。全國各地的圍棋高手如果想揚名立萬,就喜歡跑京城。如果在京城定居,就成了京師派。所以京師派的老大,也可能是永嘉人或者新安人。

雖然是民間組織,不過裡面也相當精彩。三大派之間的競爭雖然不如日本那麼血淋淋。可咱中國人講究一個面子啊,有的時候為了爭一口氣,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不過畢竟是民間組織,官方沒有系統的記載。所有好玩的故事都零零星星的散落在民間。方老就是研究這些東西的高手。要研究這樣的東西,需要很高的水平。比如方老,他在鄉下哪個角落掏到一張古棋譜。首先必須鑑定這張棋譜的水平吧,鑑定這張棋譜的價值吧。這就需要很高的圍棋水平,研究這些文化類的東西,國學造詣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