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1章 無毒不丈夫

李小強擊敗劉大錘以後,將“名人戰”決戰的總比分扳成1比1平。不僅遏制了自己4連敗的勢頭,也防止了自己對劉大錘個人的4連敗。這個結果,讓李小強自己鬆了一口氣,同時也讓很多關心李小強的人鬆了一口氣。

對於李小強自己來說,這盤勝利的最大意義,就是沒有讓自己產生一位“苦手”。這個想法雖然看上去有點好笑,李小強自己肯定是不會把這個想法說出來的,不過卻是他的真實想法。

其他人當然不會關心什麼苦手不苦手的問題。要知道,這盤棋結束後,第4屆擂臺賽的第5場比賽月底就要開始了。他們在這盤棋中,看到了李小強的“狀態”恢復。雖然沒有下出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妙手,不過大家認為,李小強整體的發揮都在水準之上。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是能夠穩定的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這好像是李小強最大的優點,也基本上成了中日圍棋界的共識,相對於可遇而不可求的妙手。這個優點讓大家對李小強更加放心。畢竟這個才是贏棋的基礎。

“名人戰”暫時告一段落後,李小強離開了京城,來到了中國圍棋的另一個重鎮申城。擂臺賽後面兩場比賽將在申城舉行。當然比賽還要到1個禮拜以後才進行。李小強提前來到這裡,是受到申城“圍棋”月刊雜誌社的邀請,對自己的一盤比賽對局進行“自戰解說”。

申城的“圍棋月刊”是中國最早的圍棋雜誌,可惜在90年代末期停刊了。相比另外一本“圍棋天地”,“圍棋”更對李小強這種“技術流”的口味。特別是李小強剛學圍棋的時候,“圍棋”裡面的一些“技術講座”很對他的胃口,李小強在裡面學到了很多東西。

顧名思義,所謂“自戰解說”就是棋手分析自己的對局,把自己的思路用文字和棋譜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不過有很多圍棋雜誌的“自戰解說”,往往是掛羊頭賣狗肉。這一點尤其以日本圍棋屆為甚。他們往往是以“觀戰記者”寫的為主,簡單加上一些職業棋手自己的觀點,然後以“自戰解說”的方式呈現給棋迷。

這種情況在中國也有,不過不是很多。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往往會加上“某某棋手解說,某某記者整理”這樣的字樣。也有的職業棋手對自己的“自戰解說”很重視,例如馬小飛,他的“自戰解說”,從文字到參考圖,往往都是他自己一個人完成的。

考慮到李小強的年齡,他的“自戰解說”,那當然是“李小強解說,某某記者整理”。而這個“某某記者”恰好是張志東張大記者。

作為一本專業性的期刊雜誌,一般來說當然要考慮“時效性”。在這方面,“圍棋月刊”有天然的缺陷,比“時效性”的話,它肯定比不上報紙,比“圍棋天地”都要差不少。讓李小強做“自戰解說”的時候,“圍棋”雜誌的選擇很聰明,既然時效性永遠都比不上別人,乾脆就完全拋棄時效性。努力在其他方面做出特色。

出於這樣的考慮,在選材的時候就花了一點心思。他們讓李小強解說自己在擂臺賽上戰勝淡路修三九段的對局。

很顯然,這盤棋的重點是“一跳成國手”。雖然李小強不認為自己有資格和範前輩的“一釘成國手”相比,不過好歹和中國古棋沾一點邊。多多少少也會說到中國古棋的一些東西。對這一點張志東心裡也很清楚,為了寫好這篇棋評,他甚至乘機“惡補”了很多中國古棋的知識。

必須承認,張大記者這人還是有點小聰明的,起碼他的聯想能力不錯。他回顧李小強的職業經歷,李小強真正參加“非限制級”的職業比賽,應該從首屆天元賽算起。他在第一盤比賽中,用一個“鎮神頭”贏了邵八段。那盤棋顯然也和中國古棋沾一點邊。而現在,“一跳成國手”好像也和中國古棋沾一點邊……

“哈哈哈,小強,你看我這個文章標題怎麼樣,嗯,我可以保證,我這個標題一定能夠在總編那裡過關……”

棋評還沒有開始寫,張志東就興沖沖的找到李小強,把自己的“大作”拿出來給李小強欣賞。李小強接過來一看:

“從‘一子解雙徵’到‘一釘成國手’,回顧圍棋天才李小強的成長之路”。

嗯,這個標題雖然有點肉麻,不過李小強喜歡。當然,“打擊”張志東是李小強的樂趣之一。雖然心裡樂意,不過李小強還是要吹毛求疵一下的:

“沒文化,沒文化,我說張大記者,你為什麼要用‘一子解雙徵’呢?用‘鎮神頭’多好。‘一子解雙徵’是圍棋術語,‘鎮神頭’才是典故,要和‘一釘成國手’這個典故對應的話,當然是用‘鎮神頭’更好……”

李小強也就順口這麼一說,沒想卻引起了張志東的強烈反擊,兩人甚至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一直受到李小強“打壓”的張志東,好像突然找到了反擊的機會:

“嘿嘿,我說小強,你這個古棋傳人好像有點不合格吧,鎮神頭怎麼會是典故呢?它明明就是一個圍棋定式。這在我國圍棋古籍中是有記載的。‘一子解雙徵’就是‘一子解雙徵’,它跟‘鎮神頭’完全是兩碼事。在這個地方,我用‘一子解雙徵’才是最合適的。如果按照你的意見修改標題,那肯定又會被總編槍斃。”

張大記者甚至擺出一副“你很無知”的表情,語重輕長的來了一句:

“小強啊,不是我說你,在你這個年齡,圍棋是要學習的,不過呢,文化知識也是要學習的,這個也不能丟下吧……”

“你胡說八道,這個典故用的明明就是‘鎮神頭’,在唐代的時候,‘鎮神頭’代表的就是‘一子解雙徵’,它們兩者是一個意思……”

“不對,‘鎮神頭’和‘雙飛燕’一樣,都是圍棋的一個定式,歷史上出現的一子解雙徵,就是‘鎮神頭’的變化之一。‘鎮神頭’是起因,而‘一子解雙徵’才是最後的妙手。你把‘鎮神頭’當成妙手,完全就是無知。”

“誰無知,你才是真正的無知。嗯,和你這樣的人說不清楚,它們兩者就是一個意思,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知道,真是沒有辦法溝通……”

對於中國古棋,張志東明顯就是個剛入門的半吊子。當然,李小強其實也是個半吊子。兩個半吊子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在那裡爭吵。最後,張志東來了一句,讓李小強徹底啞口無言:

“好吧,我說‘鎮神頭’是定式,這在古籍中是有記載的。你說‘鎮神頭’是妙手,拿出你的證據來。”

“這……”

李小強終於說不出話來,說實話,他也被張志東的話搞迷糊了。關於這個典故,按照李小強的理解,那就是:

“我國唐代的國手顧師言用一招‘鎮神頭’擊敗了日本王子”。

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鎮神頭”當然是一個具體手段,是一步妙手。問題是,到了明代以後,在中國的圍棋古籍中,出現了一個“鎮神頭”的定式。而且這個定式非常流行,在過百齡精研“倚蓋定式”以前,屬於中國棋壇最流行的定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