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0章 讀棋

“什麼?你讓我們打這些古譜?不僅要認真打,打完之後,每個人還要寫出一篇‘讀後感’。我說老大,你這是什麼意思?”

要說起來,李小強在中國圍棋“八駿”中的威望還是很高的。這些小棋手也算是自小“背井離鄉”,在國少隊這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大家年齡相仿,並處在圍棋界那個相當狹小的圈子裡。自然有種天然的親近感。李小強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算得上是最具體的追趕目標和學習榜樣。親近感加榜樣,有了這兩點,李小強的“威望”想不高都不行。

至少到目前為止,李小強的話,其他人還是很願意聽的。

當然,這幫棋童都是些高智商的傢伙。他們單純是單純,但涉及到和圍棋有關的問題,沒有一個人好忽悠。

這次李小強把“八駿”聚攏到一塊,他的目的,其實就是想免費使用勞動力。更準確的說,李小強有“剝削童工”的嫌疑。

在兩年前,李小強和申城的方老就約好:想把中國的圍棋古譜整理一下。兩個人選擇的重點,就是明清時代的圍棋。因為在兩個人看來,這一段的圍棋史很有意思。從明代的圍棋三大派到後來中古棋最高峰,再到後來中古棋的沒落。如果能精準把握其中的脈絡,那絕對是一副波瀾壯闊的畫面。其他不敢說,裡面的故事至少很好玩。

兩人說是說“合作”,其實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人家方老一個人在做的。從各種各樣的考證工作,到鑑別各種資料的真偽,再到最後文字工作的形成。其實都是由人家方老一個人在完成。當然,既然說是“合作”,那李小強總是要做一點事的。

他承擔的唯一工作,就是“讀棋”。

要研究一個時代圍棋的歷史。那麼研究這個時代的棋譜,當然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像日本人做的那樣,例如他們說“玄妙道策”,那麼怎麼個玄妙法呢?光用嘴巴吹是不行的。這就必須有現代的高手去“讀”他們的棋,去研究他們的棋譜。去儘量真實還原他們對局時候的思路和想法。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告訴普通棋迷,他的棋為什麼稱之為“玄妙”。

可以這樣認為,這種“讀棋”工作,是研究圍棋歷史的核心。你下的結論能不能讓人信服,就看你“讀棋”讀到什麼程度。稍微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貽笑大方。

“讀棋”的工作,說起來好像非常簡單。在很多人看來,所謂“讀棋”,不就是研究棋譜嗎?像李小強這樣的職業棋手,除了正式比賽之外,在平時的訓練中,“打譜”不就是最常見的訓練方法之一嗎?要精讀一張棋譜,無非就是仔細一點,深入一點,這有什麼了不起的?

但是實際上,想真正讀懂一張棋譜,特別是想透過“讀棋”來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想法,遠比想象中的困難得多。

“……可是有時候,也會漫不經心地翻開雜誌,掃一眼開篇的對局解說,這一掃可不要緊,是正經的人材在解說我的圍棋,文章也是正經的人材執筆。像‘堅忍’之類奇妙的形容詞確實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解說內容的幼稚,不能說有什麼錯誤,可是對棋手殫精竭力的地方隻字不提……”

“……趙棋聖這一著有問題,致使形勢轉危,看到這樣的記敘。真可謂嚇一跟頭,形勢怎麼就轉危了呢?真想說,那麼咱倆接著下……”

以上這兩段話,是日本趙治勳先生的一次“吐槽”。他所說的問題,其實就反應了“讀棋”之難。對於現代棋手尚且如此,面對古代的棋譜就更不用說了。

由於無法和他們直接交流,因此無法瞭解他們在對局時候的真實想法。這樣在研究他們棋譜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偏差。要麼是“解讀不到”,要麼就是“過度解讀”。這樣一來,想要做的真正的公平和客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世對中古棋的評價千差萬別。高的說是“名人級別,相當了不起的水準”。低的呢,認為古代棋聖也就業餘高段水平。連業餘頂尖都達不到。

說實話,當一位棋手看其他人的棋譜,“過度解讀”的情況可能有,但更多的,可能還是“解讀不到”吧?就像趙治勳先生說的那樣的:“對棋手殫精竭力的地方隻字不提……”

陳超越九段在解讀“當湖十局”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要說陳九段也算是一位著名的“崇古派”了,他對範西屏和施襄夏兩位棋聖,那是相當欽佩和推崇的。當然,他在解說“當湖十局”的時候,立場還是比較客觀。該批評的地方照樣批評。

在某一局中,他就曾經對兩位棋聖的某步具體招法提出了批評。他認為應該下一步“跨斷”,如果實戰中下出這步棋,那麼馬上就可以獲得優勢。為了論證自己的意見,陳九段當然要配備大量的參考圖,以說明自己推薦這步“跨斷”的可行性。

可是對於陳九段的這個意見,有另外一個著名的“崇古派”不同意了。這就是國家隊的羅教練。在那個時候,羅教練其實也沒有去認真研究這盤棋局。他的邏輯非常簡單,也非常有趣。他只是單純的認為:陳九段推薦的那步“跨度”,應該是不難想到的啊。只要到了一定的圍棋水平,有了所謂“職業的感覺”。那麼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步“跨度”。假設說一位棋手忽略了這步棋,那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棋聖也是人,在實戰中下錯1,2步棋,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可問題出來了,羅教練認為對局雙方都是高手啊,要說一位高手沒看到,那很有可能。但從實戰的程序中,好像兩位棋手都沒看到那個普通的手段。這就有點反常了,這樣的機率太低……

羅教練當時也沒有說什麼,他只是把自己的迷惑告訴了陳九段。並且建議陳九段“再看看”。陳九段聽了羅教練的話以後,還真的跑去“再看看”。等陳九段重新研究一遍,他的冷汗下來了……

要怎麼形容呢?那時的情況,可能和剛剛結束的“名人戰”決勝局很像。劉大錘在10幾步棋後準備了一個妙手。而李小強同樣也發現了那個手段,從而躲過了那個陷阱。讓那步妙手沒有機會出現在棋盤上。而“當湖十局”中的那盤棋,估計也是這個情況。

當然,歷史的真相到底怎麼樣?現在誰也不知道。因為“當湖”的棋譜雖然流傳下來了,不過他們可沒有“自戰解說”,因此他們對局時候的真實想法,現在誰也不知道。只能靠後人去分析和推斷。

當日在觀戰室內,馬小飛之所以能夠很快發現那步妙手。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件事情不合理。他認為按照李小強和劉大錘的水平,兩個人不可能同時犯下“業餘級別”的錯誤。他就是遵循這樣的思路,才發現那步沒有出現在棋盤上的妙手。

他的這個想法,其實和當年的羅教練異曲同工。

當然,在圍棋比賽的時候,所謂“錯進錯出”的情況也有。李小強他們下棋時是不是“錯進錯出”?他們下完棋後就可以詢問他們,真相很快就能知道。但是當年下“當湖”的時候呢?真相就沒人知道了。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其實就是推斷。儘可能做到“合理推斷”,就是李小強目前想做的工作。

例如根據陳九段的研究,他認為雙方都不下那步“跨斷”,那絕對不是“錯進錯出”。兩位棋聖應該是發現了那個隱蔽手段,才沒有下那步“跨斷”的。這樣的推斷合理嗎?從範施兩位前輩在棋盤上展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來看。這個推斷當然是合理的。反過來說,認為他們是在“錯進錯出”,那才是真正的不合理。

再進一步思考,陳超越九段為什麼會那麼推崇中古棋呢?就是因為他研究得比較深入了。他看到了很多隱蔽的東西。就拿那個“跨斷”來說,陳九段捫心自問,如果是自己在下那盤對局。自己十有八九就會下這步“跨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至少是在這盤棋中,自己的棋就下崩了……

當一位現代的職業九段真正深入研究過“當湖”,他敢說這些古代棋聖是業餘水平嗎?

當然,現在的李小強還沒有開始研究“當湖”。按照他和方老的約定,事情要一步一步來,目前還是先從明代的棋手開始吧。即便如此,李小強也小心翼翼。生怕出現“過度解讀”或者“解讀不夠”的情況。從而影響最終結論的客觀性。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他才要請常韌聖他們幫忙。讓這批暫時還沒有任何偏見,且風格迥異的棋手來幫自己把關。

當然,李小強的算盤打得很好,別人答不答應,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大,我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第二,我們這樣做了,到底有什麼用處?哈哈,如果你能回答的話,我就照你說的去做。”

“這……”

李小強從一個個人的臉上掃過去,發現大部分人都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很顯然,這些人雖然都只是孩子,但沒人願意受到“剝削”。對於這種明顯的苦差事,好像沒有什麼人有興趣。面對這種情況,李小強只好開始忽悠了:

“你們都是這樣想的嗎?”

李小強的目光再次掃過去,發現大多數人都頻頻點頭。就連常韌聖這個老實孩子,他也僅僅是遲疑了一下,然後隨著其他小夥伴們點頭。

“唉,你們不願意就算了,本來我看你們進步這麼慢,想傳授一下我的絕招。看這個樣子,你們好像都沒有興趣啊,既然是這樣,那算了算了……”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