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章 作者導演

『膠片之死——作者葉惟

現如今,每個拍電影的人都知道,一場數字革命正在生。

古有《女巫布萊爾》,今有《四月碎片》,它們證明了利用數字技術,你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做出很多事情,對於一個拍片者來說,沒什麼比這更美妙的了,除非你有一個很有錢的叔叔,否則你不可能不愛上數字技術。

大自然的規律是,有事物誕生,就有事物死亡,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電影的時代更替故事再次上演。膠片正在死去,兇手是數字技術,還有一眾幫兇。

我承認我是其中之一,我用了第二代數字攝影機索尼hdc-F95o拍攝了短片《天使之舞》,以及正拍著《婚期將至》重製版的新鏡頭,它讓我確定,我真的身處於21世紀。

你不再需要審查樣片,也不會因為膠片落灰、刮痕和一點小瑕疵而抓狂,不用等洗印後才能看到真實效果……你甚至可以利用原本用於換膠片和檢查攝影機的時間補充睡眠。——21世紀的導演依然很累。

這場謀殺案中很少被人注意到的幫兇,是演員。

演員比導演還要著迷數字拍攝,因為他們再都不用擔心浪費膠片了,那撒旦呢喃般的膠片運轉時的嗞嗞聲,消失了,那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消失了,他們可以盡情投入,盡情ng,表演時想打噴嚏要忍住的時代過去了。

彩排和開拍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你大可以在彩排階段,就把攝影機開著,任何時刻都能是開拍狀態。

凱瑟琳-赫本實在是一個極富先見的偉大演員,她說的“做到或者做不到都不是問題,我認為表演無須任何特別的才華”在21世紀得到了實現,女演員們在片場悠然自得,正如她們在家中一樣,她們沒有聽到誰喊anet,就已經在“表演”了,你說good-Take,她會驚訝說“剛才我演戲了?”

“別在意,你剛才的表現很真實,比你演戲時好多了。”

但最大的兇手是那些打著高爾夫的老闆,一小時膠片費55oo美元,一小時數字帶135美元,快閃記憶體盤反覆使用!他們趕上好時代了,不過他們還是會罵,科學家都是些混蛋,早點明出來,我該得省下多少錢!

沒有人可以逃過這場數字革命,你必須面對它。當膠片死去,我們不必感到悲傷和恐懼,無論膠片或數字,都只是我們講故事的工具,只要講故事的心不變,電影的精彩還會繼續。

我問過我的好朋友安娜索菲亞-羅伯,她是一個現年1o歲的電影演員,“你都試過了,喜歡數字拍攝還是膠片拍攝?”

她說“膠片拍攝。”

“為什麼?《天使之舞》是數字拍攝。”

“我的情報有誤。”』

“哈哈哈!”舊金山,工業光魔公司總部盧卡斯辦公室,喬治-盧卡斯讀著手中的《洛杉磯時報》電影版,樂得大笑!

寫得好,寫得好!他尤其喜歡最後這個笑話,真好玩,在數字時代,還用膠片拍攝的電影劇組,只有騙小孩地說自己是數字拍攝,才能請到演員,但小孩試過之後卻喜歡上“膠片拍攝”!決定了,他要借用這個笑話打趣一下“出土文物”。

葉惟那小子,對數字技術真的極有自己的見解。

像文章裡所說,人人都知道數字革命來了,省錢、方便這些優點說得也夠多,不過還沒有幾個人談論它對錶演的影響,而葉惟說得非常有道理,“攝影機內無膠片”對演員是一種解放。

他拍了部短片就有這點認知,可見他的導演天賦有多麼高,真是生來就註定吃這碗飯的。

為這篇文章拍手叫好的人,不只是盧卡斯。

洛杉磯,還在忙著《極地特快》後期製作的羅伯特-澤米吉斯,也是連連地點頭稱讚,“小夥子還有一點沒說到,cgI技術也許會謀殺掉表演,電腦做得比真人還要好的時候,怎麼辦?”

那些兩種拍攝都試過的演員們,亦贊同《膠片之死》的說法,的確是這麼一回事!

而膠片的支持者們,就算是最堅定的悍衛者,都不能否定這篇文章的所說,這是讓人唏噓不已的事實,數字越來越昌盛了。

內行人看了認同和欣賞,外行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全因為那風趣幽默的筆調、淺顯易懂的專業細節、讓人印象深刻的觀點,雖然沒有做什麼深入的探討,卻正適合時報讀者的閱讀需求,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

最驚人的是,作者是一位16歲少年,毫無疑問的a+!更準確的話,a+++!

“惟哥寫文章也真有一手!像這裡用的Leisure1y(悠然自得),哇,換我寫就是Roam(漫遊)了,真棒啊!”

“換我寫是easy。”

“哈哈,巴德,你們看懂最後的笑話吧,還是安娜索菲亞真有那麼說過?哈哈哈!”

今天列夫他們的早間讀物,難得地和莉莉一致,與此同時,她也在校車上讀著《膠片之死》,從家裡到現在已經看了好幾遍。

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人的目標,她除了看書讀報,也會給學校裡的《光譜》等刊物不定期供稿,在她這個年級歲數,那些稿件是出眾的,得到老師同學們的廣泛讚譽,有些高其他人一個等級的感覺。

去年她還跟媽媽談過,想給一些時尚雜誌和報紙寫文章、做報道,鍛鍊自己的能力。

媽媽認為這份工作不會打擾她的成長,說可以,就幫她聯絡了一下,因為她是“菲爾-柯林斯的女兒”,英國版的《e11e-gir1》與《seventeen》等雜誌都有興趣向她約稿,登些個人心情日記和洛杉磯見聞。

她是沒想到會那麼容易,要來真的又覺得自己的文筆還不行,這都能登稿的話完全靠父親而已,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沒登第一篇,打算提升一番後再投稿,16歲時可以開上個人專欄。

戀愛後時間不夠用,這件事不知不覺的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