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4章 843致仕

歐陽一敬在家裡重新翻看起自己致仕的奏疏,因為心有不甘,看的時候難免長吁短嘆,也不知道是否後悔當初的冒失莽撞,竟然會為了同僚做出那樣的事兒,斷送自己的仕途。

想到當初金榜題名時的意氣風彷彿就在昨日,算起來剛好十年。

十年,自己寒窗苦讀換來的竟然只有十年的宦海生涯,實在讓人唏噓。

今天回家後,歐陽一敬哪兒都沒有去,雖然沒有在衙門裡看到司禮監送來的聖旨,可他知道訊息是決計不會有錯的。

畢竟之前,魏廣德親口承認了此事,皇帝要召回高拱。

而此時吏部尚書楊博的府邸中,今日散衙回家後楊博的表現亦如歐陽一敬般,沒有了往日的從容淡雅。

謝絕了今日登門拜訪的所有訪客,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冷靜的盤算著朝廷的局勢。

辭官回鄉,說起來容易,可越是享受過權利美味的人來說,往往事到臨頭就越是放不下。

楊博自嘉靖八年考中進士入朝為官以來,歷任盩厔、長安兩地知縣,後選入京師就一直在兵部供職,相繼擔任武庫清吏司主事、職方清吏司郎中,曾隨兵部尚書翟鑾巡視九邊,受其賞識。

翟鑾去職後,又為張瓚、毛伯溫兩位兵部尚書所器重。

嘉靖二十五年,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時,興屯田、修水渠、築屯堡,使百姓安居樂業,境內肅然。

後任兵部左侍郎,先後經略宣府、大同和薊州、保定軍務,兩次擊退蒙古領把都兒、打來孫的進攻,累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在他改遷吏部尚書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皇帝有意安排他入閣,因為此時的楊博除了沒有翰林院的出身,已經符合入閣的一切必要條件。

雖然大明朝堂上一直有“費翰林不入內閣”的傳統,但這畢竟只是潛規則,前朝非翰林入閣的官員比比皆是,所以翰林的身份並非必須。

而且,嘉靖皇帝當初也是找到了曲線救國的辦法,那就是任命他看好的官員以禮部侍郎的身份掌翰林院事,用這種辦法獲得所謂“翰林出身”。

這次隆慶皇帝打算召回高拱,在楊博看來就是他最後一次入閣的希望。

要知道,現在內閣已經有五人,而且都沒有要辭官回鄉的意思。

這個時候召回高拱,內閣成員就達到六人,這在內閣閣議時很容易出現三對三的局面,其實並不方便協商達成意見。

他一直希望的就是皇帝能夠在召回高拱時讓他也入閣,這樣內閣成員就有七人。

只是可惜,今天他收到訊息,隆慶皇帝已經給內閣下了手詔,讓他們擬旨召高拱原職回朝辦事。

沒有內閣閣臣的保護傘,他自認為很難和高拱抗衡。

畢竟當初在高拱和徐階雙雙請辭的關鍵時候,他拉著六部重臣為徐階站臺,呼籲皇帝一定要挽留徐階,表示耄耆老臣的心你傷不起,而認為高拱、齊康這一次對徐階的詆譭太過分。

可以說,楊博知道,高拱回朝要收拾的人中必然有他的名字,至於其他還有什麼人,歐陽一敬是肯定跑不掉的。

當初科道聯合彈劾高拱,就是歐陽一敬帶的頭,槍打出頭鳥,想來肯定要被針對。

不過想到歐陽一敬被收拾,那他背後的魏廣德會不會出面相保,進而引裕袛舊人徹底的分崩離析,倒是值得關注一二。

如果,高拱真的和魏廣德鬥起來,那陳以勤、殷士譫會站隊那邊?

本來已經鋪好的宣紙,此時楊博忽然就沒了寫致仕奏疏的興致。

為官多年,他當然知道整人要怎麼做,肯定是柿子先從軟的捏。

高拱回朝第一個要對付的,無疑就是歐陽一敬這個小小的兵科都給事中,至於他背後的魏廣德、朱衡兩人雖然看似不好對付,可也比針對自己好些。

自己能夠聯絡的重臣,可還有張居正、霍翼等,而且在朝中的影響力也遠不是歐陽一敬可比的。

他並不知道歐陽一敬和魏廣德已經討論過以退為進的法子,打算先退出官場避禍。

不過楊博有了這個念頭,這致仕奏疏自然就不是那麼迫切了。

要是這時候交上去,難免不會給人一個自己怕了高拱的印象,對自己名聲有損。

今晚的京城,那道還未出的聖旨無疑成了官場上官員口中的談資,大家都在自省兩年前自己的動作是否把高拱得罪狠了,自己是不是該小心應付。

不過對於大部分官員來說,紙醉金迷的生活並未改變,徹夜難眠的只是極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