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883意見一致

按照魏廣德提出“代理人戰爭”的模式,對大明其實才是最有利的,這是幾天商議後,李春芳得到的結論。

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真要細算才會現,為此大明只需要付出些鐵器和糧食,就能讓草原勢力互相攻伐,而最後都被削弱。

不管最後是把漢那吉還是辛愛黃臺吉獲得最後的勝利,蒙古人的勢力都大幅下降了,對大明的威脅自然也最小。

甚至,如果得不到大明的支援,新的大汗出現在草原上的時候,恐怕連想要活命都得看大明的態度。

因為戰爭已經讓他們極度虛弱,那時候不是向南尋找生存空間,而是要想想該怎麼活下去。

其實,類似的計謀,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後來的三國和宋朝時都曾經大量使用,本質上就是反間計的一種變形。

只不過,在大明君臣都不怎麼了解蒙古內部情況的時候,沒人會去想這麼操作。

而且,那個時候確實也沒地方下手。

可現在把漢那吉降明,給明朝瞭解蒙古社會帶來了機會,魏廣德也因此想到了這個方式削弱蒙古人的實力。

雖然有難度,但只要操作成功就會獲得巨大收益。

但也因為操作難度,內閣裡對魏廣德的提議支援聲並不高,只有殷士譫明確支援,其他人都很是懷疑。

相應的,他們更願意選擇張居正提出的方案,在大同和俺答汗進行一場大決戰,徹底削弱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

可是現在情況就不同了,大同的總督和巡撫所提建議裡,就有和魏廣德不謀而合的地方,這說明這條計策也是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否則下面的人絕對不會提出來。

要知道,負責執行的可就是他們,若是難度大到不可能實現,他們也絕對不會傻傻的提出這條方案來。

打,未必能打贏,防守卻是無妨,都這麼多年了,只要邊將嚴陣以待,蒙古人也是打不進來的。

只要拖上幾年,等俺答汗老死,草原上就可能因此陷入一片混亂,大明從中漁利。

李春芳還在思索的時候,次輔高拱已經走了進來,和他隨意打個招呼後就坐下,等著他的下文。

李春芳也在這個時候回過神來,把剛送來的奏疏遞給高拱,讓他先看看。

高拱的態度,李春芳也已經習慣了,只是不想和他多做糾纏。

甚至,也是因為高拱這樣的態度,讓李春芳更不想這麼早就退出政壇。

只要他坐在這個位置上,不犯錯,高拱就拿他毫無辦法。

若是敢對他用強,只要把訊息散播出去,高拱就很難在朝堂上混了。

只是可惜,高拱始終沒意識到,他對李春芳的強勢,其實起到了反效果,不僅沒有讓他生出退意,反而更加堅定他留在朝堂的決心。

高拱很快也看完了王崇古的奏疏,低頭思索起來。

他所謂的上中下三策,其實是按照事態展所定出的策略,與其說是三策,倒不如說就是一策。

先是爭取藉此和俺答汗進行和談,拿到大明想要得到的東西,包括趙全等反賊和被掠人口,爭取俺答汗答應封貢,做為條件就是大明同意和蒙古人進行互市。

若是達不成條件,則就是兵戎相見,進入所謂第二策,大明防禦,頂住蒙古人進攻,堅持不放還把漢那吉。

至於三策,那都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實行,畢竟只要俺答汗不死,這條計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

而相對來說,張居正提出在大同和蒙古人決戰就簡單許多。

大明雖然會為此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但是蒙古人的損失會更大。

“呵呵.王崇古和魏廣德的意見倒是不謀而合,都是打算分化草原。”

第一條,高拱當然是先跳過,他還得好好想想是否可以用和談的方式結束兩邊的對立狀態。

針對二、三條,魏廣德的思路其實和王崇古類似,拖時間,拖到俺答汗老死,再插手草原事務,把他攪亂,從始至終都避開張居正的提議,動一場大戰。

王崇古、方逢時的計劃好不好先不說,高拱先考慮的還是內閣這些閣臣的意見,居然和外臣不謀而合,這就不得不讓他多想想,或許張居正的決戰策略卻有不妥之處,否則大同方面不會完全不提迎戰的事兒。

內閣裡有魏廣德的存在,始終讓高拱有些拘束,因為這人太能隱藏了。

以前在裕王府的時候,他就只出主意,對外都是他和李芳去做的,再不然就是陳以勤他們。

直到景王就藩後,魏廣德才開始公開代表裕王府出面參與一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