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12爭功

給譚綸寫信,自然是戚繼光尋找強援的方式。

雖然朝中並未就收復興化府定下主、副將,但劉顯的名字不管是在朝廷還是在地方官府文中的位置,都是三人之。

而這段時間裡,戚繼光也看了劉顯和俞大猷所帶之兵,不管是從兵力還是士兵素質上看,劉顯部都是最弱的一支。

俞大猷部實力很強,但是戚繼光也有信心,自己幾個月訓練拉出來的部隊,真打起來也不會比他們遜色。

戚繼光打定主意要在這次收復興化府的戰鬥中露一手,自然就要搶下主攻權,可是有劉顯在,他卻是沒有把握做到,於是想到了請來老相識譚綸助拳。

譚綸是文官,又是福建新任巡撫,只要他到了陣前,無疑就是這次收復興化府的主帥,而且在他看來,這其實也是一份送上門的功勞,譚綸沒理由拒絕此事。

而且,明軍相互之間爭搶功勞的事兒,早已經名聲在外,戚繼光直接就在信中寫出自己的“憂慮”,“務必親至,集齊三營將士,歃血立盟,分定道路,約以機宜,以穩三營軍心。”

福建陣前生的事兒,遠在京城的朝廷當然是不知道的,甚至根本就想不到大戰前還會因有些事兒引軍心離散。

不過,這種事情,又無時無刻不在各處生著。

福建前線只是監視倭寇動向,等待著浙兵抵達戰場再動攻擊,而此時西苑永壽宮裡,嘉靖皇帝正在召見徐階。

“卿以內閣缺人請補的奏疏朕已經看過,你覺得當朝同官誰可堪其任?”

嘉靖皇帝看著御書桉上的奏疏,澹澹開口問道。

徐階變得更加油滑了,或許是因為嚴嵩多年的壓力下,不管是處理政務還是待人處事上,都可當初大不相同。

徐階上奏清補內閣閣臣,與其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倒不如說是被迫而為之。

內閣至少三人,已經成為大明朝的慣例,當初內閣雖然只有嚴嵩和徐階理事,但還有一個掛名的閣臣呂本,所以名義上還是三人。

而在嚴嵩致仕後,半年多的時間裡,內閣就只有徐階和袁煒二人處理政務,自然引起朝中百官的不滿。

做為輔,徐階也不得不上奏請增補閣臣。

至於他的真實想法,他自己知道,嘉靖皇帝其實也能猜的出來。

“知臣莫若君上,臣不敢妄對。”

徐階低頭恭順的答道。

嘉靖皇帝看看徐階,嘴角一揚笑道:“君知臣,惟堯舜與我太祖耳,知之真乃用之。

若當日嵩,朕所自簡而不才至此,此官雖無相名實有相職,相必君擇古之正理廷推固非道,但後世宮生之主不知人嗎?”

“堯用四嶽後乃加放殛,太祖用李善長鬍惟庸後乃以罪誅,皇上始知嵩之才而用之,後因其聽子貪縱而斥遣之,皆大聖人之事無損於明。”

聽到嘉靖皇帝的話,徐階立馬就答道,順便小小的拍了皇帝一個龍屁,為他任用嚴嵩開脫。

“呵呵.....卿言四嶽、惟庸之類,非堯、太祖不知臣者,由彼不終慎也,堯為聖帝,太祖夫何事不知,然且如此,後世宮生內長一事不知者,安可及其萬一,能無誤任耶。嵩罪非聽子,乃故縱之害國戕民焉。”

實際上,嘉靖皇帝也在考慮增補內閣閣臣之事,之事一時間不確定由誰出任為佳。

不過,就目前來看,有徐階和袁煒兩人在閣,內閣事務運轉也還流暢,所以就一直沒有動。

朝中百官對內閣施加的壓力,嘉靖皇帝自然有渠道瞭解清楚,今日召徐階來此,不過是想看看他有何想法,或者說也是對徐階的一次考驗。

若是在他問出“同官可增誰堪其任”時,推薦其友人,嘉靖皇帝必然會直接下令廷推,安排和徐階不對付的官員進入內閣,以為牽制。

不過,徐階很聰明,並沒有順著他的話說下去,而是要他定下增補閣臣。

如果有,他早就下旨,召令入閣辦差了。

“此事,容朕再想想。”

嘉靖皇帝開口說道,算是把這道奏疏的事兒揭過去了。

“博去密雲之事,你怎麼看?”

增補閣臣的事兒先放下,嘉靖皇帝又開始諮詢徐階對朝政的一些看法。

而在裕王府中,裕王也召集王府中人又在討論北事。

就在這短短半月時間裡,宣府和遼東幾乎前後相差數日皆生虜騎犯邊的訊息,如果說之前討論只是隨意,那麼這次裕王就重視得多了。

“虜五千騎犯宣府滴水崖,由黑漠嶺南下敗參將宋蘭遊擊麻錦等,兵遂掠隆慶、永寧等處,駐東、西紅山窺岔道原任大同總兵為事官劉漢力戰郄之,賊遂西行由柳溝進據虎皮寨攻張家堡不克,會大雪乃遁出入,凡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