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章 閒話少林說武學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

少林寺之所以會被選為此次重定武林譜的比武場,是與其歷史和中華武學十分相關的。

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選定少室山陰,建了一個寺院,這就是少林寺。

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為了方便管理,跋陀把大量的民間學武者招入寺中充當雜役,兼管徒從。而其中許多學武者在這裡待了一段時間後,就被剃度為少林寺和尚。

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奇,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羸弱,常受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後來便奮練武,居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跋陀禪師建立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自己也兼修武學,常用方便鏟和大刀作為兵器。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華佛教禪宗的初祖。

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加之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傳經時許多弟子坐禪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創 “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

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稱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展“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於拳擊械鬥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他們進行有組織的、嚴格的訓練,操練棍棒和各種器械,號為武僧。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習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不少武藝高強的人士因看破紅塵,削為僧,成為武僧隊伍的骨幹。此外,少林寺經常到各地邀請武林高手到寺傳授拳法、棍法和技擊,展少林武功。

五代十國時,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者到少林寺演練三年,他把其中精要彙整合少林拳譜。

少林武技顯於世始於隋末。武僧曇宗、志操、惠湯等十三人,技藝群,應秦王李世民邀請,參加討伐王世充戰役。出師大捷,解救李世民,打敗王世充,活捉王仁則。唐太宗登基後,重賞少林寺僧,賜少林寺大量莊田銀兩,擴建少林寺,准許少林寺成立武僧隊伍。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其餘的人“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開殺戒,吃酒肉。

傳說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飛等人,也得過少林真傳。趙匡胤喜愛拳術,傳下太祖長拳,曾將他的拳書藏於少林寺。而抗金英雄岳飛神力得自少林高僧,使其在反金衛國中功勳卓著。

對少林武術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展到一百七十三手。

到大明之時,少林寺博採百家,在吸收各藝之長後,逐步展成包括馬戰、步戰、內功、外功、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大派,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武功。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到大明時少林武術已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一百多種,總稱“少林拳”。

少林寺到大明朝,已是極盛一時,佔地萬餘畝、大殿十四座、房屋多達五千間、寺僧展到二千餘眾,其中擁有武藝高強的僧兵五百多人,成為南北武學中的泰斗。正德天子之前,少林寺小山和尚曾掛過三次帥印征討蒙古,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獅。

少林寺是武學源地之一,又居大明中部,方便四方江湖中武林好漢前來聚會,諸多因素加之一起,因此正德天子把重定武林譜的比試安排在少林寺中,並特派內官監太監關之陽率東廠、錦衣衛及禁軍親臨坐鎮。

講到少林寺,我們不能不再講一些關於少林輩份的話題。

少林功夫的傳承,是按照嚴格的師徒制度進行的。這種師徒關係,是少林寺傳統的宗法制度的最基本表現。宗法制度是古代中國社會的基層結構,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少林寺的宗法制度,由元末明初福裕禪師住持少林期間確立。福裕禪師把少林寺建成中國傳統宗法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對少林寺及少林功夫產生了深遠影響。

福裕禪師確立的傳承譜系,計有七十輩,如下:

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鑑崇祚。 衷正善禧禪,謹愨原濟度。

雪庭為導師,引汝歸鉉路。

少林寺僧人來自五湖四海,“七十字詩”傳承譜系,使少林寺變成了一個宗法大家族。少林寺僧人對於以上七十個字,都能脫口而出。僧眾出外參學,一說出自己的法名,就知道他是哪一宗的哪一輩。

一個俗人,入寺必須有法號,這是佛門弟子拜師時依宗派譜確定的輩數字號的排列,也就是修行佛法的名號。少林寺禪宗祖庭以達摩祖師為初祖。以下為二祖惠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其後分南北二宗,南宗六祖是惠能,北宗是神秀。此後禪宗分為曹洞、雲門、法眼、偽仰、臨濟五大宗派。

少林寺為曹洞正宗。

自元代福裕禪師創少林七十字宗派後,法號僅是為修學佛法傳法之意,只是師承源流之記載。佛祖講究眾生平等,不論輩份如何,一入佛門皆為佛子,所以歷代佛教徒都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輩數既不能決定佛學修為高低,更不能確定武術水平高低,只是入佛門宗派之標記。

俗家弟子之法號不能作為是出家人或是武僧之證據。俗家弟子皈依佛門要行三皈依禮,三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雖然法師給一法名(號)但並不等於就成了武僧或繼承了少林武術,更不能與出家僧人論輩數,因為法號只是識別他的標識,並不代表取得法號就有法力或武術功力,更不能由此就可以作為輩高的僧人。

佛祖有四眾弟子,出家的為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修持的為信(居)士男、信士女,四眾弟子地位是平等的,皆可誦經學法、修持證果。確定其地位的是其修為,如果沒有修為,法號輩數再高也不能成為法師,更不能證果,也就得不到僧人世人的尊重。

當代少林僧輩數較高的為洪字輩,若有人說自己曾拜洪字輩上一代高僧為師,自己法號應是普字輩,以此沽名釣譽,只能表明其無德行。如果以此作為號召,說所收的徒弟為廣字輩,比其他人收的徒弟輩高,就是造下罪業了。因為他不過是一凡夫俗子,即未出家也無修持。如果不懂佛法,連三皈依的資格也沒有,還談什麼法號。所教的徒弟如果根本不懂佛法、不修持又何來法號,更如何論輩數呢?

其次,少林僧人佛法修為是以其受戒而定,受戒後方是正式僧人。

作為武僧,除要受戒外,還要經過校拳、考試,以其繼承少林武術的全面及武功高低而定是否具備武僧資格,並非以法號來論定。方丈、法師和武僧的級別如同官員的品級一樣,有嚴格的認定程式,並非認一師傅就可隨師傅賜的法號而自然取得。如果只是家傳武術或在江湖中學的武術,與少林寺傳的武術不同,以名不符實的武技教授弟子,又以其弟子作為武僧,這實令少林武僧蒙羞,是極大的罪業。因此,少林的法號既與武功高低無關,更不是可以隨便稱道的。

作為少林派武術的師承,關係更是複雜。一般來說基本遵循師道傳承。

古師道有三,聞道、授業、解惑。

道:道理、大道,師的作用就是給徒弟講明道理,教授學業,破除弟子的迷惑和錯誤認識。儒學如此,武學亦如此。甚至武學在師道上猶勝過儒道。因為武術教授的是攻防技術,徒弟本事大了可以過師父,道德低下者甚至欺師滅祖。所以武學有嚴格的學規,以作為弟子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這也是武學中的一大特色。

師徒關係的建立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徒弟必須誓遵守規條戒約,並需有引進人和保送人及同門師兄弟見證。師徒關係一旦建立就不能隨意解除,除非弟子犯下重大過錯,方可由師父逐出師門並公告武林。

文長武短之說很為流行。

什麼是武短呢?因為武術招法可以制人,可以藉以定生死榮辱。所以自古武學宗師對絕技絕招皆不輕授,必先考查學生的德行。少林戒約對此規定的非常清楚,無貪得好勇鬥恨惡習,品性良善者才可傳衣缽,並規定學成後不得持技凌人。武林中將武學分為皮子和瓤子,各門派只將皮子教給散徒;至於瓤子,也就是實戰技擊之法非門裡徒弟不傳。其原因就在於怕誤傳匪人貽害社會,就象瞭然傳授楊平之技一樣,害人害己,誤國誤民。

武林拜師儀式非常隆重。

弟子必須誓遵守學規戒條,非此不能成為徒弟不能傳承衣缽。除此外,還有徒訪師三年,師訪徒三年之說。少林寺禪武並傳,與江湖中武門派別的不同擇徒標準除必須品性純良外,還必須篤信佛法,以禪修武、禪拳歸一。所以說少林弟子先是禪才是拳。最高境界不是武功,而是弘法利生、修成正果。正如少林觀武詩中所說:“剛強攢就降魔力,習慣輕挾搏虎能。定亂策勳真正果,安邦靖世即傳燈……”

武功修為高,安邦定國也就是演大乘,從而說明少林武功與禪法的關係。

因此,武術師承是武術傳承之標記,所代表的武功傳承既不受法號的影響,也不受輩份的影響。

大明少林武功最高的幾位高僧是普濟大師、廣仁大師、廣佑大師、廣儼大師、廣儉大師、宗讓和尚、宗設和尚、道建和尚、慶徵和尚等。

若論輩份論,慶徵和道建兩人較低,按少林福裕七十字輩排列,洪下分別是普、廣、宗、道、慶,慶字輩比洪字輩低五個字,但輩份較高的廣代等大師皆向慶徵學過武藝,從武學師承上說皆為慶徵和尚的傳人,同時也是洛陽八卦門喬雲山的傳人。

廣仁和廣儼諸大師皆向喬雲山學習,還學習道建、慶徵的技法,幾人輩數雖然錯了幾代,但仍有師承關係。由此足可證明輩份法號不是少林武術的傳承和武功高低的標準。

少林寺武僧以法號和傳法定師承傳承,但法號和武學師承各有傳承。輩份高的可以在武學上是輩份低的高僧的徒弟。少林寺不是以輩份論武功高低,確定少林武僧武功高低的不是法號輩份,而是武學傳承。

普濟大師自幼入寺勤學苦練,繼承了西院高僧洪益的衣缽,又不斷向江湖武林人士虛心求教,成為當今武林中武術成就最高的武僧,列為先皇武林譜第一。廣仁、廣佑兩位大師繼承了其師普濟的衣缽,又加之多學善思,也成為當代著名武僧。其他如宗山法師雖也繼承武學,但在醫學方面成就較大,為著名醫僧,因此禪武以師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