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666《陳六事疏》

《陳六事疏是張居正於隆慶二年上書皇上的一份重要的檔案,他根據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官場積弊,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個方面提出改革的重大舉措。

魏廣德並不清楚張居正要告訴隆慶皇帝哪六事,所以並未上心。

而且,因為張居正剛剛丟擲這份自己精心打磨,反覆修改多次的奏疏,詳情自然沒那麼快流出。

實際上,僅是在李春芳、陳以勤兩人手中就耗費了幾乎半日的時間。

全文洋洋灑灑五千餘字,不管是李春芳還是陳以勤,都是在粗看一遍後馬上就轉變態度,改為仔仔細細閱讀其中內容。

《六事疏雖起意來自徐階,可此刻已經和徐階原稿大相徑庭,雲泥之別。

毫無疑問,《陳六事疏其實就是張居正多年來心裡早就已經形成的一套改革方案,每陳一事,後必附“伏乞聖裁”四個字。

雖然是一疏,在他看來卻實際上是六道陳疏,他不希望因為某一件事引起皇帝不快而直接否掉。

但是,若將此疏拆開,分別上奏又顯得麻煩,所以才選擇如此上奏。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人,他從小穎敏絕倫,胸有大志,加上他的矻矻不倦,因此學業進展很快。

他十三歲時寫的文章就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垂青,顧璘誇他有“將相才”。

張居正十六歲中舉,顧璘又解犀帶相贈。

他二十歲赴京會試下第,二十三歲再試成功,中二甲進士,改庶吉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作為“儲相”的庶吉士的生活是一種練習辦事的清閒生活,但張居正此時卻不清閒。

他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認真地研究國家的典章制度,總結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探討治國的方法,從而為他後來的執政奠定了基礎。

三年散館後,他授翰林院編修,此時正是夏言被斬,更是生了“庚戌之變”,朝局風雨飄搖之即。

雖然看到朝廷存在的諸多問題,可做為翰林院編修,他卻無能無力,這也是導致他之後以養病為由返回湖廣老家雲遊的原因。

多年後,當他再度被召回時,朝廷里正是二王之爭的時期,當朝輔站隊景王,而次輔徐階選擇裕王,此時朝廷表面風平浪靜,實在暗流湧動。

到嘉靖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登基後,朝廷馬上陷入徐、高之爭。

其實,現在大明朝廷存在的弊端,徐階也是看的明白,只是他年歲已大沒有勇氣去改變。

把自己看到的朝堂通病轉給張居正,也不知徐階到底是怎麼想的,或許是希望他能有一番作為,亦或許.

在李春芳、陳以勤看來,張居正《陳六事疏,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全面地提出了整頓朝政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既切中時弊,也切實可行。

只是,李春芳也只是仔細看過,也認真思考其中利弊,而陳以勤則更加重視,不僅思考內容,更是讓手下書吏立即抄錄,並送到殷士譫、魏廣德處。

其中整飭兵備一事中提到,“再照祖宗時,京營之兵數十萬,今雖不足,尚可得八九萬人,若使訓練有方,亦豈盡皆無用?

但士驕惰,法令難行,雖春秋操練,徒具文耳。

臣考之古禮,及我祖宗故事,俱有大閱之禮,以細武事而戒不虞。”

朝中當下知道隆慶皇帝屬意讓魏廣德整飭兵備的人可不多,即便是殷士譫都不知道這事兒,而他也只是聽隆慶皇帝提過一嘴,說魏廣德想用舉辦大閱禮的形式,提振明軍士氣,威服海內。

而看到張居正的飭武備,立時就想到魏廣德對隆慶皇帝的提議。

而張居正這份奏疏,其實更應該說是一道陳情,是不需要內閣作出票擬的。

中午休息的時候,三位閣臣聚在一起,李春芳和陳以勤自然與張居正進行的一番交流。

“叔大之文,讓吾豁然開朗,有撥雲見日之感,我意直接送交司禮監,請陛下御覽,逸甫意下如何?”

等張居正說完自己上此奏疏想表達之意後,李春芳就對陳以勤說道。

“自無不可,叔大的文章做得好,按此圖之,或許對朝廷大有裨益。”

陳以勤也覺得張居正的六項建議倒是可行,姑且一試也無妨。

張居正急忙拱手謙虛,不過李春芳已經交過中書舍人,即可把張居正所作《陳六事疏送進宮裡去。

魏廣德是在下午的時候看到由陳以勤家丁送來的文章,對陳以勤專門把張居正文章抄錄給自己,一開始還是有些驚奇,不過快瀏覽後才明白是何意。

“聞帝王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務;正心修身,建極以為臣民之表率者,圖治之大本也;審幾度勢,更化宜民者,救時之急務也.伏乞聖慈垂鑑

一省議論,臣聞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於眾,斷在於獨

一振紀綱,臣聞人主以一身而居乎兆民之上,臨制四海之廣,所以能使天下皆服從其教令,整齊而不亂者,綱紀而已

一重詔令,臣聞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一核名實.

一固邦本,臣聞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一飭武備,臣惟當今之事,其可慮者,莫重於邊防,廟堂之上,所當日夜圖畫者,亦莫急於邊防”

“哎呀這張叔大可以,直接請陛下下旨。”

待魏廣德仔細閱讀張居正的奏疏後不由感慨一句。

這份奏疏所言六事,其實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五項,皆有伏望敕下部、院等衙門的字眼。

這其實也不算什麼,如果皇帝覺得他說的話有道理,按此下旨也說得通,如此請旨,只怕隆慶皇帝心裡未必樂意。

“方法不對。”

魏廣德心裡下了個評語,估計隆慶皇帝按奏疏做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於張居正提出飭武備中所奏,倒是比較吸引魏廣德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