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大雨文学>红楼襄王 王熙凤 > 第434章 治家(第3页)

第434章 治家(第3页)

除了这些使节,内阁大臣六部九卿,以及五军都督府的高官们也在,可见这次赐宴规格极高。

太子和睿王两人也在,他们在御座之下分左右设座,位在内阁和六部九卿之上。

在这样公开的场合,把睿王摆在跟太子对等的位置,确实让外臣们开了眼界。

“对了,如今大明不是还有一位亲王,却不知他在何处?”有使节低声询问。

第一次出使大明使臣,认不得朱景洪也是极正常的事。

被问那人便小声答道“御座右侧,挎刀而立的那位便是了!”

“啊?竟就是他……我还以为是侍卫呢!”问话的使臣极为惊讶。

“侍卫哪比得过这位武艺高强,襄王殿下之勇武可是冠绝天下!”

“说实话……这位殿下只比常人高了些,仅看身形实难看出其勇武!”

“你不相信?”

“我当然相信,只是觉得不可思议!”

底下正窃窃私语着,而御座边上的朱景洪则是干站着,顺道听内阁辅汇报工作。

应天府的事基本平息,赵玉山想将清丈扩大到整个金陵,此刻正与朱咸铭做初步探讨。

关于扩大清丈范围这件事,朱咸铭其实早就有打算,如今则是进行初步探讨。

范围从一府扩大到一省,绝不是下道圣旨那么简单,需要做更为充分的准备。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执行朝廷意志的金陵地方官,就成了先要布置好的一环。

简单来说,赵玉山要把“不听话”的人撤下去,同时把听话的“自己人”换上来。

听起来似乎有铲除异己,任人唯亲的嫌疑,但这也是做大事最有效的手段。

但这样的计划,其难点在于让皇帝同意,毕竟人事权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此时赵玉山只是在讲初步想法,具体的人员名单还要下去反复斟酌。

可即便如此,他对整个金陵大换血的初步构想,却还是讲了足足有十几分钟。

在这非正式场合讲如此大事,似乎显得不太恰当,却恰恰证明了赵玉山想法老道。

私下里和皇帝说,被否了也无伤大雅,若是在朝堂上讲这些被否,意味可就完全不同了。

“赵卿所想,极为稳妥……回去先拟个名单出来,到时候再召集廷议公断!”

这样的大事,朱咸铭当然可以自决,但他还是想走正当程序,给某些人牢骚的机会。

“是!”

“好了,宴席马上就要开始,你也归座入席吧!”朱咸铭微笑说道。

“微臣告退!”

待赵玉山退下之后,朱咸铭先是喝了一口茶,而后问道“那个贾化……升任金陵按察司副使,并接替何顾谨全权理事,是不是升得太快了些?”

听到这话,朱景洪下意识左右望了望,却现老头儿回头望向了自己。

老头儿什么意思?他是在问我?难道他觉得贾雨村是我的人?不应该啊……

“你小子聋了?”

“爹,您是在问我?”

“这儿还有旁人?”皇帝反问。

“爹,儿子哪懂这些大事,再说那贾雨村行不行,儿子也不知道啊!”

“你们不是挺熟嘛,他都替你办了好几件事!”

朱景洪是皇帝重点关注对象,贾雨村专呈给他的“太上皇寿礼”,以及他从金陵帮他找洋人水手船工,这些事情全都不可能瞒住皇帝。

这个时候,朱景洪表现得格外坦荡,便听他说道“办了几件事也谈不上熟,但您真要问儿子的看法,儿子只能说……这人确实有些本事,办事还算靠得住!”

朱咸铭微微一笑,却没有对此多说什么。

“爹,为何不给儿子设个座位,儿子这是把侍卫的活儿给干了!”

“你看看你这一身装扮,哪有半分宗王的体统,不站着还想要坐着?”

此刻朱景洪身着曳撒、手戴护腕、腰挎宝刀,若是换上甲胄完全可以上战场去。

事实上,对于在皇帝身边侍卫,朱景洪是一点儿不排斥,毕竟不是谁都能有这资格。

“对了,你说要派人出海做事,安排得如何了?”朱咸铭又问起了这件事。

“已经安排下去了,再过几日他们就要出京!”

“海上贼寇众多,想做生意并非易事,那些个……”

朱咸铭滔滔不绝讲述起来,因为近一年对海上之事的关注,让他也成了半个专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