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闻道脑子有点乱,这车夫说的,每一句他都听懂了,但合起来,却不明白意思,不晓得他要表达什么。
仔细琢磨,再看看车夫的笑容,明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先生是个有能耐的人,跟着他有钱赚,遑论对错。”
“诶!
公子果然是读书人,通透!
老头子就说,莫论那些虚的,能带着百姓过好日子,能帮着百姓交足皇粮国税,陈先生做的就对,至少比之前的那些官吏做得对。”
季闻道眨巴眨巴眼睛,这乡间赶车的老汉,和京城的那些大户人家的轿夫有得比,每日聊的都是国家大事,就好像他们真的参加了朝议一般。
“老丈懂得还真多。”
“哈哈,老头子啥也不懂。
这些道理,不过是听家里的学生说的。”
“哟,您家里还养着读书人呢?”
“可不是?不过也就管他一日三餐,合作社学堂免费上学,若是送女儿去,每日还能得十枚铜钱。”
那车夫说到这里,语气中有三分无奈,七分的自豪,“可惜我家只有两个孙子,拿不成补贴。”
季闻道这次是真的惊讶了。
乡绅造福乡梓,象征性给亲族子弟提供学习机会的不算少见,在江浙一带,甚至可以说是形成了风气。
但像这位陈先生这般,面向乡民百姓直接免费入学,甚至还要女孩子上学,给十文钱补贴的,真的是闻所未闻。
“听您这样说,陈先生可真是个大善人。”
“哈哈,还是方才那句话,陈先生从来不说他是善人。
学堂的到村里来宣讲,说的是陈先生是为了自己赚钱,才带着大家做这些事的。
男孩读了书,识了字,方才能干合作社许多管理的工作,能当农场的管事,工厂的组长,商会的掌柜。
女孩读书,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教导孩子,为更好的做贤内助。
给女儿家里补贴,是因为女孩不能在家做家务,总要给农户人家一些补偿。
合作社有了更好的工人,工人有了更好的婆媳家庭,这样合作社的生意才能提升,才能长久。
您看,江夏都知道陈先生不是善人,但就连老头子这般贩夫走卒,都念着陈先生长命百岁呐!”
一个不为善名却做善举的人,一个名声不显却颇受拥戴的人,季闻道觉得这人身上真是矛盾重重。
正闲聊着,前面少年的牛车停在了某个镖师的岗亭前,他摸出个腰牌来,随即换上快马,朝着另外的小路疾驰而去。
季闻道不敢继续跟下去,他到前面的镇子口下车,付了车钱同老车夫道别,才回头走了几步路,就感觉自己又被人盯上了。
身旁巡逻的镖师目光似有若无的锁定在他身上,而右后侧有个挑扁担的黑脸汉子,似乎也有意坠在他身后约莫几丈远的地方。
季闻道不动声色,装作游览的样子,不多久,便在繁华的街角看到一处幽静所在。
他想从那边的偏僻巷子穿过甩掉盯梢,可到了近前才发现,那处巷子是个断头,曲径通幽处,开着一座院门,上书“金口书院”
四个大字。
季闻道心说晦气,怎么偏偏就是个书院?他本就扮作游学的书生,这下子,往回走肯定是不成了,只能硬着头皮先进书院再说。
这书院有些古怪,有三扇门,左右有人进出,中间关着。
左门进出全是儒生,右门进出都是女子,季闻道想起之前车夫说女子也要读书的话,并未多想,以为就是学些女德女训,相夫教子之类的事情,选了左边,混入一众儒生中走了进去。
季闻道作为世袭锦衣卫百户,家中自然是让他上过学的。
事实上,他有个庶出的弟弟,甚至读书有成,今年十七岁,已经中了秀才,明年乡试就要下场考举人。
这个年代,无论文武,官宦人家子弟读书者众,就连商贾走卒,但凡家中有些条件的,都会让孩子进学读书,以为晋身之阶。
只是科举路难,万千学子,又有几人真的能出人头地?启蒙时,季闻道就不算是读书的好料子,他生性好动,好奇心强,难以在枯燥的学业上集中注意力,因此早早的就继承父亲衣钵,入卫当差。
自他蒙学以来,已有许久未曾踏足学堂,这次误闯金口书院,倒是颇有几分玩味和好奇。
但才进去不久,他便被这座书院吸引了注意。
喜欢明末争雄请大家收藏:(aiquwx)明末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