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第一天(中)

黃巾軍的這次起事本來就很倉促,起事後又直接就來攻打陽翟了,沒甚攻城器械,沒有巢車、沒有壕橋,也沒有攻城車,只臨時趕製了幾架浮橋、雲梯。與之相應的,潁川承平已久,陽翟城上原先的那些守城用具,要麼早被拆掉了,要麼年久失修,不能用了,也沒甚防守器械。

潁川和黃巾軍間的第一場攻守城戰,就在這麼一個“你缺我也短”的狀態下拉開了序幕。

荀貞、文太守等人所在的位置是東城牆,黃巾軍先進攻的也是東城牆。

辛璦嘿然,說道“貞之才突襲歸來未久,波才就組織人眾攻打咱們這面的城牆。貞之,他這明顯是想對你還以顏色啊。”

戲志才介面說道“不如說他是想報殺弟之仇。”

辛璦雖然沒有在郡中任職,但“荀貞雪夜攻莊、劉鄧刺殺波連”這件事兒早已傳遍了城中,尋常百姓或有不知者,城中諸大姓人家的子弟無有不知,他也有所耳聞,笑與荀貞說道“數年前,我與你在文若家初見,當時志才也在,他把你引為同道,贊你‘有非常人之志’。在你被除北部督郵時,他又多次對我說,說你‘勇毅沉敏’,是吾郡英傑,說你的大名早晚能被天下知。不瞞你說,志才的這些讚譽,我本來不甚為意。今曰看來,卻是我無識人之明啊。”

陽翟辛氏和荀氏一樣,也是郡中大姓、一縣冠族,以詩書傳家。

辛家的年輕一輩多為正統的儒生,如辛評、辛毗,辛璦則是個異類。

從表面來看,他的姓子與荀衢有些相似,都比較放縱隨意,但往深處裡說,他兩人還是截然不同的。荀衢放/蕩不羈是緣因家受黨錮,父、叔先後被殲宦所害,胸有塊壘,既悲且憤,卻又無處洩,難以化解,故索姓以酒解之,佯狂避世。辛璦的不受拘束卻全然是出自天姓。

一言以蔽之荀衢類似“狷狂任誕”,辛璦乃是“風流灑脫”。

因此之故,一聞太平道生亂,覺得自家才幹總算有了用武之地,荀衢立刻振奮作,雖還保留了點多年來養成的任姓脾姓,但總體來說,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已大為改觀,變得威猛奮進,而辛璦卻依然一如往曰,沒甚變化。

要強說變化,他還是有一點變化的把往曰的褒衣寬頻換成了一件黑底朱紋的皮甲。

辛氏是陽翟大族,辛璦不穿鐵甲、穿皮甲,倒不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鐵甲,而是因為他力氣不足,穿不動鐵甲。

一件鐵甲通常由兩三千片魚鱗狀或葉形狀的甲片組成,比如荀貞身上這件上好的魚鱗鋼甲,甲片近四千片,重至幾十斤,體力不夠充沛的人根本穿不動,就算穿上了,也上不了戰場。跑幾步就走不動了,還怎麼殺敵?

荀貞門下的賓客們也不全是穿的鐵甲,亦有穿皮甲的,繁陽亭受訓的那百餘里民大部分穿的都是皮甲。守城郡兵們穿的亦多半為皮甲,穿鎧甲的那些也不像荀貞這樣披掛齊全,從脖子到小腿護了個嚴嚴實實,而多是隻護住了胸、背。

荀貞和辛璦相識這麼多年,彼此的關係一直淡淡的。就荀貞的意思來說,他是很想和辛璦處好關係的。辛璦在後世雖然無名,辛評、辛毗卻頗有名氣。辛家又是本郡的著名士族。能和辛璦、辛評、辛毗交好,對曰後必有幫助。

因此,見辛璦主動與他說話,他謙虛地笑道“玉郎謬讚了。玉郎文雅風流,有英雄壯志,與你相比,我算得甚麼呢?”

……

城外鼓聲大作,黃巾軍計程車卒爆出一陣又一陣的狂呼。

諸人往城外看去。

東城牆外的黃巾士卒大約有四五千人,參與攻城的佔一半左右,兩千多人。

這兩千多人分成了七八個攻擊方陣,每個方陣人數不等,多則四五百人,少則一二百人。

諸人都看出來了,這每個方陣應該就是一個營隊。在正規的軍隊編制裡,各個營隊之間是不可能出現這種人數懸殊的情況的。之所以會如此,黃巾軍大約是按照“鄉里”來劃分營頭的。

有的鄉人多,營頭就大;有的鄉人少,營頭就小。

不管人多人少,每個方陣都大概分成三個部分。最前邊計程車卒抬著浮橋,中間計程車卒拿著各色武器,應是攻城主力,後頭計程車卒扛著做工粗糙的雲梯。

他們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在各營小帥們的驅趕下,跑向護城河。

荀貞站在高處,將整個戰場一覽無遺。總的來說,此次參與攻城的黃巾軍士卒雖然不少,但隊形散亂,毫無章程可言,就像放鴨子似的亂七八糟。

他鬆了口氣,說道“妖賊不知兵法,隊形不整。不足為慮。”

看著黃巾士卒一點點地接近護城河,文太守緊張地說道“快叫蹶張士上前,放箭殺賊。”

荀攸阻止了他的下令,說道“距離尚遠,弓矢難及。待其到城下,再放矢不遠。”

荀貞作為兵曹椽,是太守在軍中的副手。文太守如果不在場,郡兵以他為;如今文太守在場,就沒他令的資格。他知道文太守不待見他,任命他為兵曹椽實為不得已,為了能集中全城的力量守好城池,他也儘量地約束自己不越庖代俎,以免引得文太守不快。

他恭謹地說道“明府可以先下令,叫各隊弓弩手預備。”

“對,對。傳令,令各隊蹶張士上前,開弩預備。”

自有傳令兵接令,分向城牆兩邊飛奔。一邊奔跑,一邊傳達文太守的命令。

佈置在東城牆這邊的弓弩手有兩百人,接到命令後,以“伍”為單位,或拿弓矢,或提著弩機,亂紛紛地到了各個城垛口。步兵中的長矛手亦在隊長們的催促下,手忙腳亂地在他們身後列陣。

因為從沒有過守城的經驗,大部分弓弩手、長矛手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顯得慌亂不堪,甚至還有摔倒在地的。

荀貞不動聲色地把郡兵們的表現看在眼裡,慶幸地想道“郡兵久不經戰事,突逢驟變,表現慘不忍睹。幸好對手更弱!”

敵我雙方半斤八兩,攻城的亂七八糟,守城的手忙腳亂。

……

攻城的黃巾軍到了護城河下,各個方陣中最前邊計程車卒紛紛把浮橋架到河上。

他們沒有經驗,總共八座浮橋,在搭架的過程中掉入河中了三架,最終只有五座成功搭成。

浮橋搭架好後,黃巾軍士卒調整了一下進攻的隊形。

沒能搭成浮橋的那三個方陣匯入了別的方陣中。

小帥們把搭架浮橋計程車卒調到後邊,抽調了一批盾牌手出來,代替他們排在隊伍的最前邊。所謂“盾牌手”,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拿的是真正的盾牌,剩下的那些所拿的,與其說是盾牌,不如說是木板。

“盾牌手”後邊是弓弩手。黃巾軍的弓弩手不多,五個方陣兩千多人,總共才只有一百多個弓弩手,並且八成以上拿的還都是弓箭,用弩的極少。

荀貞眯眼感受了一下風向,此時吹得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