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章 破敵(上)

申時二刻,波才的中軍擂響了戰鼓。

幾十面大鼓同時擊響,聲動如雷。即使在城頭,這鼓聲亦清晰入耳。

只可惜,鼓聲再大,也難以宣洩出波才的憤怒,殺弟之仇、戲弄和痛罵之辱,只有刀和血才能洗清。

隨著鼓聲,黃巾軍的營地起了一陣陣的搔動。

西城牆、南城牆、北城牆外的營地中,接二連三的有騎士馳出,向中軍奔去。

……

城頭上。

荀攸指點說道“賊兵數萬,人馬眾多,本就是烏合之眾,又分散於四面城牆之外,彼此訊息傳送遲緩。這肯定是西、南、北三處賊營中的賊將突聞戰鼓聲響,不知生了何事,故飛馬前去中軍帥帳詢問波才。……,詢問過後,他們大概就要出兵了。”

戲志才介面說道“公達所言甚是,賊軍出兵應就在眼前了。……,依我之見,如果他們能在半個時辰內就展開攻勢,則對我軍而言,或將會迎來一場苦戰,但如果他們沒能在半個時辰內出兵,則今曰一戰,我軍將會輕鬆取勝。”

文太守不解其意,問道“此話怎講?”

“鍾功曹晨入賊營,詐言獻城,此事賊軍諸將皆知。如今,咱們不但沒有獻城,鍾功曹剛才更高臨城下,放聲痛罵,對波才辱之甚矣!大丈夫義不受辱。賊軍諸將若以此為恥,同‘敵波才之愾’,那麼肯定就會迅出兵,至多半個時辰就可展開攻勢,如此,敵為雪恥而來,來勢洶洶,對我而言,就將會是一場苦戰。”

“如果他們沒能在半個時辰內出兵呢?”

“如果他們沒能在半個時辰內出兵,那就說明賊營諸將不以此為恥,不與波才同仇敵愾。”

“不同仇敵愾?”

“不錯。鍾功曹說他今晨去賊營遞交‘降書’時,波才本來是不願接受我軍獻城的,只是擋不住其它各營賊將的勸說,因才無奈答應。由此可見,賊營諸將已萌退意,多已不想再與我軍交戰、攻我堅城,只想撤退遠走、轉掠餘縣了。如此,他們即便被波才強迫著繼續與我作戰,也必鬥志不堅。勝之易矣。”

文聘雖未弱冠,也無官身,但他與文太守同族,因得以子侄的身份侍立在文太守的身側,聽完戲志才的解釋,恍然大悟,佩服地說道“戲君真高才也。聞君一席話,賊軍尚未動,我已視它如階下囚!只覺反手就可擒來。”

黃巾軍是一支剛剛“組建”而成的“軍隊”,乃是由全郡十幾個縣的太平道信徒組成的。

波才是他們的渠帥不假,可他之所以能當上這個渠帥,只是因為他的威望最高,並不代表他就能完全地掌控全軍。在他之下,幾乎每個縣又都有本縣的“小帥”,縣以下,每個鄉又各有本鄉的“小帥”。

簡而言之,與其說波才是黃巾軍的“主將”,不如說他是本郡太平道信眾的“盟主”。在打勝仗的時候,各縣、鄉的小帥會服從他的命令,一旦失利,底下的小帥們就難免會各有心思了。

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就像戲志才說的,即便波才用他“張角弟子”、“本郡渠帥”的身份,用他以往的威望強壓各縣、鄉的小帥同意出兵,各縣、鄉的小帥也定然毫無鬥志。

只要將波才的嫡系擊敗,其餘人眾必作鳥獸散矣。

文太守擔憂地說道“賊營諸將若不能同仇敵愾,自然是最好不過,可萬一他們同‘敵波才之愾’呢?我雖不知兵事,亦知‘哀兵必勝’!如此,我軍豈不危矣?”

戲志才微微一笑,說道“明府不必擔憂。無論賊兵‘哀’或‘不哀’,今曰勝者必是我軍。”

“為何?”

“透過詐降之計,賊兵的‘氣’已洩去了一半。‘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賊兵之‘氣’現處於‘再’和‘三’之間,就算他們同仇敵愾,頂多也就是‘再’,氣衰之軍,何懼之有!”

他頓了頓,補充說道“適才我所謂之‘苦戰’,是相對‘輕鬆取勝’而言。明府無需多慮。……,況且以我看來,賊營諸將不與波才同仇敵愾的可能姓遠大於他們同仇敵愾。如果真是這樣,我軍輕輕鬆鬆就可取勝。”

話雖如此說,文太守終究無法就此寬心,按住佩劍,憂心忡忡地遙望波才的中軍,忐忑不安。

……

一刻鐘過去了。

城頭守卒各就各位。

城外遠處,從西、南、北諸營出來的騎士們先後到了波才的中軍,匯聚入了波才的帥帳。

波才中軍的鼓聲停下了。

……

兩刻鐘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