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章 軍民兩屯糧百萬

徐州的農業系統,現在大概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編戶齊民,即徐州本地的土著;一類是民屯,一類是軍屯。

民屯的勞力主要來源,是從外州流徙到徐的流民。軍屯的勞力主要來源,有流民,也有在之前的戰爭中先後獲得的俘虜、降卒,從比例上來看,俘虜和降卒佔了多數。

無論是民屯,抑或是軍屯,在荀彧、陳群、棗祗等明智之士的精心建立和盡心管理下,都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系統,並且都已經頗有規模。

系統上來講,民屯、軍屯皆是五里一屯,一屯六十人,屯置司馬,同一區域的屯田區,設一主官,管理本區。所有的屯田區之上,民屯以典農校尉為主吏,軍屯以豐產中郎將和屯田校尉為主吏,其下皆設功曹、綱紀、丞、上計吏等職。

——就如軍隊這樣的紀律部隊,尚需得有軍法,才能嚴明約束,屯田這種半軍事化管理的機構,自然也須得有嚴明的紀律,不然那麼多的流民、降卒匯聚一處,早晚得生亂子,故是,乃有“綱紀”之設。民屯、尤其是軍屯的綱紀,全是從軍中挑選出來的,他們的手下各有屬吏,這些屬吏也多是來自軍中,每個屬吏手下又各有兵卒,分佈於屯田的各縣,以維持秩序。

規模上來講,徐州總共轄有琅琊、東海、彭城、下邳、廣陵五郡,各個郡的轄縣加在一起,約共有四五十個,現今此數十縣內,有五分之一強的縣邑,其境內都已有民屯或軍屯的存在。

按照陳群的預計,按照目前的軍屯、民屯之耕田規模,到的收成季節,扣掉該分給屯田役夫的那一部分之外,至少可得糧谷二百多萬大石。時下的計重單位有大、小石之分,一小石等於一大石的六成,依大石計算的話,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依其所承擔的任務不同,有四個標準,低者一石八斗,稍高者為二石,再高者二石六鬥,最高將近三石,取中間數二石六鬥,則一年的口糧是四十石出頭。軍屯、民屯,一年若是可得糧二百萬石,則即可養兵五萬。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成果了。

出了郯縣,眾人向西而行,十餘里外,到了南北流向的沂水東岸。

一水貫流,兩岸土地肥沃。

遠遠望之,荀貞看到便在東西兩岸的岸邊,良田阡陌,順著河流向南、向北展將開去,似無盡頭。每隔四五里的距離,在田地的沿上,就有一個小小的聚居區,隔有圍牆,牆內的情況看不見,但也不不用看到,裡邊肯定都是茅屋之類的住所。聚居區的圍牆外,臨著圍牆,大多開墾出有成片的菜畦;偶有那果樹,從少數聚居區的牆內探出頭。

這些聚居區星星點點,若星羅棋佈,遍佈於沂水兩岸的田地上。

此即是在這裡屯田的勞力們居住的地方。

此時剛過中午,天色正好,聚居區裡空空無人,勞力們在屯田司馬的監領下,俱在田間勞作。

荀貞不愛坐車,能騎馬的時候就會騎馬,他今天便是騎馬出的城。

勒馬停下,荀貞等荀彧的坐車到近,問道“文若,哪裡是黃巾降卒的屯田區?”

荀彧坐的是輕便的軺車,沒有車蓋,他指向正前偏北的位置,說道“那裡就是。”

荀貞朝荀彧指向的地方看去,他之前出城巡視,去過那裡好幾次,記得那裡早先本就是屯田的地點了,遂問道“那處原本不是民屯之地麼?”

“是的。”

“民屯的流民哪裡去了?”

荀彧答道“王太守在廣陵郡築堤、開陂塘,得良田萬頃,而郡中的民口不足,因是數上書州府,請求流民入其郡。之前,東海的民力也不足,若是撥了流民給他,郯縣等地的屯田就不夠人手耕種了,所以,一直沒有民與他。現下得了這麼多的黃巾降卒,勞力充足了,我就把此前在這裡耕種的民屯役夫,都送給他了。”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原來如此。”

卻是,之前在此地耕種的流民,辛辛苦苦地把地墾好了,結果桃子被黃巾降卒摘走,而他們南下廣陵,還得要繼續開墾新地,那麼,他們就不會有怨言麼?

回答是不會。

這是因為,根據徐州針對流民、民屯制定的政策,只要幹夠一定的年限,那麼流民不就再是民屯的一員,而是可以轉為編戶齊民,擁有自己的土地了;而且如果幹得特別好,民屯的收成特別好,這個年限還可以縮短。

之前在此地屯田的那些流民就幹得不錯,荀彧把他們送去廣陵,不是讓他們繼續幹民屯的,是要把他們從民屯轉為編戶齊民,是要把王郎新開出來的那萬頃良田分給他們的。

有田可分,身份也不再是流民,轉為了正常的民戶,試問之,那些流民又怎會怨言?非但不會怨言,他們去的時候,還個個都是興高采烈。

莫看他們這時興高采烈,其實早在民屯之設的時候,從民屯中逃跑的流民,那可是著實不少!乃至有聚眾鬧事的。

當時州府的一些吏員就提出來,應對他們進行強力地鎮壓,虧得荀彧力排眾議,與張昭共同進言荀貞,建議“流民憂懼,宜示以寬懷,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荀貞接受了他倆的意見,對不願屯田的流民網開一面,由之自去,這才把屯田的事業順利地推進到了現在。

荀貞馳馬,到了黃巾降卒屯田的地段。

黃巾老卒中的精銳,都被挑了出來,留存下來屯田的雖亦有精壯,然更多的是老弱婦孺。

只見黑黃的田地上,大人們趕牛拉犁,孩童們或奔跑玩耍,或推犁相助,個個揮汗如雨。遙聞雞犬之聲,從近處、較遠處的聚居區牆中傳出,真可謂一派鄉里氣象。

唯一與這片氣象不太吻合的是,時見有三五成列的徐州兵卒,警惕地巡邏出沒於降卒間。

荀貞問道“這批黃巾降卒被送到郯縣,已有月餘了吧?”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