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章 劉玄德思急勤王(七)

飛中文. 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太原郡府的堂上燭火通明,亮如白晝,高朋滿座,酒香四溢。

婢女們捧著各色的菜餚,如穿花蝴蝶也似,流水一般的分別送往各個案几,又有絲竹歌舞在堂下佐助酒興。卻是曹操於今晚宴請屬吏。參宴的眾人裡邊,除了程立、滿寵等曹操帳下的舊吏以外,又有十餘張較為陌生的面孔。這十餘人或老或少,年長者已過六旬,年少者不過二十出頭,這些人是曹操近闢的新吏,或為太原郡本郡的名士,或者出自太原郡本郡的冠族。

酒席是從入夜開始的,到現下已然進行了一個多時辰,酒早過三巡,曹操已然微酣。

他雙頰帶著酡紅,鬍鬚上沾了不少的酒水,坐於主位之上,舉起酒杯,向著右手邊諸吏中的一人,笑道“彥雲,來,我再與卿共飲一杯!”

被曹操呼作“彥雲”的此人年歲不大,二十三四歲,相貌不凡,頗有氣度。“彥雲”是此人的字,他的大名叫做王凌,其叔父便是故司徒王允。卻王允殺掉董卓以後,李傕、郭汜從賈詡之計,殺入長安,隨後為董卓報仇,族誅了王允的全家老小,獨王凌與其兄王晨當時年齡稍小得脫,翻城牆逃回到了太原。曹操到了太原,廣為徵辟當地的右姓子弟,就把王凌和他的哥哥王晨都徵入了他的郡府之中,分別授以掾吏之職。

王凌儘管年輕,但文武具瞻,頗有才幹,再加上他是王允的從子,因很得曹操的看重。王令也有點醉了,起得身來,恭敬捧杯,向曹操半揖應道“諾!”舉杯將酒飲下,還入座中坐好。

曹操問王凌,說道“彥雲,今天我剛又接到了王河東的一封來書,書中他再次稱讚賈梁道,我聞知你與梁道少為好友,此事可有?”

“梁道”者,即賈逵是也。

賈逵是河東郡襄陵鄉人,河東與太原接壤,所以王凌與賈奎年少時就結為好友。

王凌答到“回明府君的話,凌與梁道確是舊識。”

曹操撫須說道“上次我率部入河東剿滅白波黃巾賊時,與這賈梁道見上過幾面,其人忠壯風烈,有高才幹也。我深愛其才,惜乎他現在河東為吏,吾不能常與之見。”

王凌說道“梁道忠直有謀,若論才幹,凌不及也。”

曹操搖了搖頭,說道“彥雲,你此話不對。”

王凌問道“敢問明府君,凌哪裡錯了?”

曹操笑道“你此話錯就錯在,太謙虛了!梁道固然高才君子,然卿風骨方正,以我觀之,卿與梁道實併為一時之俊彥也。卿與梁道為友,正可謂意氣相投,不相上下。”

王凌謙遜不已。

曹操舉杯,又向與王凌同席而坐的邊上一士笑道“文舒,來!我與你也再共飲一杯!”

被曹操呼為“文舒”的此人年方若冠,比王凌小上了幾歲,這人名叫王昶,“文舒”是他的字。太原郡姓王的,最有名的於今有兩家,一家是祁縣王氏,一家是晉陽王氏。王凌其家在祁縣,王昶則是出自晉陽縣的王氏。

——卻話到此處,不妨多說一句,這祁縣王氏與晉陽王氏於後世的時候,兩家的族譜合二為一,並作為了一家,俱稱太原王氏,而實際上兩家原本沒有血緣關係。

王昶與王凌年紀相仿,二人同郡,又俱姓王,也是打小相交,王凌年紀大些,王昶把他當兄長敬重,二人齊名郡中。

王昶恭敬地舉杯,將酒飲下。

曹操說道“文舒,方才咱們討論貞之所編撰之《詩十九》,你的一些意見相當中肯,深合我心。若為貞之聞之,我想貞之也一定會把你引為知己的。”把手中的酒杯放下,又笑與王昶說道,“卿字文舒,果然字如其人。”

舒者,舒展、舒暢之意也,“文舒”可以理解為文采舒展。曹操這是在用王昶的字來稱讚王昶於文學上的見識。

王昶答道“昶才疏學淺,不敢當明府君如此謬讚。”

曹操佯裝不快說道“我怎麼能是謬讚呢?文舒,你若說我是謬讚,那你就是在說我的眼光不準,無識人之明,無辨才之能麼?”

王昶慌忙請罪,說道“啟稟明府君,昶絕無此意!”

曹操暢懷而笑,說道“我在與卿說笑!文舒,快起來,起來坐。”

王凌、王昶等這些新晉之士,儘管與曹操相識的時間還不很長,但對曹操的脾氣都已較為了解,知曹操是個不拘小節,好詼諧戲謔的人,因剛才王昶的請罪,其實也並不是真的以為曹操生氣了,聞得曹操此言,遂就順勢起身,回到席上坐下。

卻曹操口中所言,“貞之所編撰之《詩十九》”,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荀貞既然有意想在他治下的領地中,搞一個東南、乃至影響力延及到中原的文化都會出來,那麼他當然對此要付諸一些行動,除了廣闢文士,以充實他幕府的文采之外,他本人在這方面也是身體力行,親自從流行於當下的五言詩中,擇選了十九出來編作一本,題名即為《詩十九》。

這五言古詩端於兩漢之交,展到現下,已到比較成熟的時期了,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下層文人,能寫、善寫五言詩者,著實很多,寫出來的好的五言詩也有很多,卻又則荀貞為何只擇選了其中的十九編為一冊?說來也容易理解,這與荀貞前世的經歷有關。

前世的時候,漢末之五言詩最得為廣為流傳的是《古詩十九》,因荀貞這回選編就還是隻選了十九,且其所選之此十九,還正就是後世所流傳的那十九。

也不僅是簡單的選編,在每詩的後頭,荀貞都寫下了對此詩的評語。

這十九詩非是出自一人之作,而是近五十年來,出於不同的作者之手,但因都是作於近代,甚至有的是才流傳開來,是以詩中表達的各種情緒,如及時行樂,如渴望出人頭地,如思鄉等等,俱皆非常符合當下士人的心態,又荀貞所選之此十九既能流傳於後世,其詩之好也不需多言,故荀貞編選好後,就立刻風行開來,便是遠在太原的曹操,也於月前得到了一冊。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