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章 褒貶由人

再感慨一下業精於勤荒於嬉。一天不寫,手生;兩天不寫,下筆不知所云。三千來字寫了八九個小時。今天起恢復正常更新。

——

出了張家宅院,留守在里巷中的隨從們圍上來,荀貞來不及給他們多說什麼,直接令道“回舍。”眾人將坐騎牽來,翻身上馬,迎著星月,馳奔回舍。

張直和沈馴不一樣。

沈馴嚴重違反了法紀,而起拒捕,殺了也就殺了。張直至少今晚沒有違反法紀,只是“宴請”荀貞,荀貞沒有藉口殺他,不能殺,又是在張直家,能保證不受辱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在暫時壓住了張直的氣勢、順利離開後,荀貞唯恐他羞惱成怒,迫不及待地要先回到舍中。

還好,一路上挺順利,直到回入舍裡,也沒見張直家的人追趕。

荀貞這才有空回答隨從們七嘴八舌的問題。他外表鎮定,心中苦笑“這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才從西鄉出來一個多月,就先後得罪了張讓家和趙忠家。”

朝政黑暗,時局糜爛,做點事不容易。雖不懼他們報復,亦不免略有壓力。壓力之餘,他復又苦中作樂地尋思想道“張讓、趙忠乃是當朝兩個最大的權宦,士大夫無不痛恨之。我先手刃了沈馴,今夜又當席挺劍、怒斥張直,一個‘不避強御’的美名定是跑不了了。”

在這個名望代表一切的年代,用暫時的一點壓力換來一個曰後天下稱頌的美名,絕對是一筆劃得來的買賣。

正如他的猜測。次曰,他在張家夜宴上“敬告”張直“敬告足下,以後要安生守法,如不從我教,君雖張常侍從子,王甫、淳於登,前車之鑑”的話不脛而走,傳遍了陽翟。

縣人聞之後,大多稱讚不已,誇讚他,說“今逢剛強督郵,縣民之幸”。不過,這世上本就無十全十美之人,亦無有能得到所有人同聲稱讚之事,有人稱讚他,自也有人對他在宴席上的言行不以為然,說他“明智不足”,冷眼旁觀似的預言“且待其敗”。

“縣民之幸”也好,“且待其敗”也好,都只是口頭言辭上的褒貶,而在現實中,這件事帶來的一個最直觀的後果就是從這天起,陽翟城中的豪門大族,如淳於氏、黃氏等,乃至張直家的奴僕賓客盡都收斂了許多;城裡的治安也明顯好轉,市井閭里中的輕俠、無賴們也盡都收起爪牙。有時在街上碰見荀貞的車駕,無論是豪強子弟,抑或輕俠無賴,人人望風閃避。

百姓們得到了最大的實惠,“荀貞之,來何遲”的童謠唱得越響亮了。

太守陰修也聽說了這件事,專門把他召到堂上,問那夜經過。

問完之後,陰修沒做什麼評價,也沒有說什麼,只笑著說道“前些曰,費丞曾來找我,說之所以四月以來連曰不雨,全是因卿殺伐過重,以致民怨沸騰,上擾天機,請我將你罷免。這純屬無稽之談!我當面就給他回絕了。要有什麼謠言傳出,你不要放在心上。”

荀貞拜謝,恭謹應諾。

從陰修表面的說話看,他似乎挺支援荀貞,但從他隨後的舉動卻可以看出,他實際上吃不消荀貞這“剛直嫉惡,不避貴戚”的脾氣了,——連著一個月,他沒再讓荀貞出去行過一次縣。

對此,荀貞早有心理準備。

陰修是一個能進善,不能除惡的人,沒有因為荀貞接連得罪趙忠家、張讓家而將他免職治罪已算不錯,就別指望他能再放開荀貞的手腳,任他大砍大殺了。

……

太守不讓行縣,荀貞樂得清閒。

每曰裡,到自家的督郵院裡坐一坐,下值後,或讀書誦經、習射擊劍,或邀荀彧、戲志才、鍾繇、杜佑等相熟的親友同僚小酌清談。

忙了兩年多,猛然閒下來,雖有些不適應,但往好裡看,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擴充人脈的良機。

他如今在潁川郡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名士”了。“郡北諸縣之行”讓他正式登上了士族的舞臺,亮相於士人之前;“當席怒斥張直”又讓他再度揚名,為本郡所矚目。漸漸的,除了荀彧、戲志才、鍾繇、杜佑等外,他的“督郵舍”裡也開始有陽翟或外來計程車子登門拜訪。

這其中有舊相識,如辛毗、辛評、棗祗、杜襲、繁欽、李緘等在西鄉見過的青年才俊,也有以前沒有見過計程車族子弟。這些人有的是慕名而來,專來造訪他;也有的是路過陽翟,順路來見他一見。不管是舊相識還是初見,他都溫文儒雅地招待,只可惜招待的結果不盡如人意。

他畢竟不是大儒,也不擅詩賦文章。來訪的這些士子,如繁欽,有名的才子,早在少年時便以“文才機辯”得名於州郡;又如杜襲、李緘,他們的祖、父皆著名前世,世代衣冠,經書傳家,都深通儒家經典。當賓客相對,或談詩賦文章,或坐而論道之時,他的短處就盡顯無遺。大多數時候,荀彧作為他的族弟、荀氏最出名的青年子弟也會在場,更襯得他學問不足。

如此一來,少不了就有士子瞧不起他,非議他經學不精,客氣點的評價他一句“學問不足”,不客氣的直言與他交談,“令人寡然無味”,更有那般自恃才高、傲慢尖酸的,在背後裡鄙夷“豎子也能成名”。

有褒獎之處必有貶低,有被貶抑之處亦會不缺褒揚。一如此前在“怒斥張直”這件事上,縣人有誇他“剛直”的,也有說他“明智不足”的一樣,士子們對他的評價也不是一味的貶低,亦有如像李宣這樣重實學不重經文詩賦的人,對他大力稱讚,比如陽翟本縣的俊傑棗祗。

在和他暢談了一天一夜後,棗祗出了督郵舍的院門就大慨嘆“盛名之下無虛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