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章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

南下之前還有幾件事要辦。

一件是處理俘虜。

連復襄城、郟兩縣,獲俘數千,要妥善安排。為了安排他們,荀貞頗費了點思量。

有兩個難辦的地方第一不能屠之,第二不能留在兩縣。若屠之,會引起黃巾軍的仇恨,當黃巾軍計程車卒聽說俘虜都被屠殺了後,肯定會死戰的,不利下邊的作戰。若留在兩縣,一旦作亂,再把這兩縣丟了事小,南下援父城的部隊沒了撤退的後路就麻煩了。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收編,可就眼下來說並不適合。潁川黃巾軍剛揭旗造反不久,儘管在陽翟敗了一次,又丟了兩座縣城,士氣可能會低落,但凝聚力尚在,一則,張角兄弟還沒死,正在冀州攻城略地,二來,他們還有數萬之眾,三者,與潁川接壤的汝南、南陽等郡內的黃巾軍攻勢甚猛,人也更多,有一二十萬之眾,也就是說,到現在為止,潁川郡的黃巾軍還沒有到悲觀絕望的時候,可能仍抱有勝利的希望。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收編俘虜就很冒險,尤其荀貞的本部才只有兩千來人。

因此之故,他再三斟酌。

經過與荀攸、戲志才的商議,荀貞接受了戲志才的意見“賊兵中多有父子、兄弟皆從賊者,可從中選壯士出來,父子皆在者選其父,兄弟皆在者選其兄,將之編為死士,然後將其子、其弟送去陽翟看管。戰時,驅父、兄死士赴前,用甲士監陣在後,若有巡梭不前的,立斬之,並將其送去陽翟的子、弟也斬之。如此,父念子,兄念弟,必能死戰。”

戲志才的選法很有講究,為何不選子、弟為死士,而選父、兄呢?虎毒不食子,為父者肯定慈愛兒子,但做兒子的不一定會孝順父親,所以選父為死士,留子為人質。長兄為父,做兄長的通常會照顧弟弟,而做弟弟的不一定會照顧兄長,所以選兄為死士,留弟為人質。

荀攸聞言,大為讚歎,說道“此策可行。”

荀攸、戲志才雖皆為智謀之士,但兩人有不同。荀攸比較“正”,戲志才比較“奇”。這和他倆的成長環境、接受的教育有關。荀攸是士族子弟,族中長輩多是被天下士子交口稱讚、深深佩服的“君子”,生長在“君子”之家,受家教影響,光明正大,能行“堂堂正正正之策”,不擅“奇詭偏銳之計”。戲志才是寒家子弟,在重族姓的當世,為了能出人頭地,劍走偏鋒也是正常。

荀貞笑道“這個辦法不錯,但俘虜中也有許多是一人從賊的。對這些人,志才,你又有何奇策啊?”

戲志才說道“一人從賊,死則死矣,沒什麼牽掛的。對這些人我就沒辦法了。”

荀貞做出決定,說道“既如此,那就把他們也送去陽翟。”

說實話,荀貞是不太情願把這些俘虜送走的。波才留在兩縣留守的兵卒多為精壯,數千俘虜就是數千精壯!若能收編,自家的實力足能擴大一倍還多。只是可惜,目前的條件不允許這麼做。

他遺憾的砸了砸嘴。

議定此事,還有一事。

即是父城的現狀。

既已決定南下救援父城,也定下了誘敵伏兵之計,那對父城的現狀就要了如指掌,方能知己知彼。打下襄城、搜捕完縣中的殘餘黃巾士卒後,荀貞就派了不少哨探潛渡汝水,去父城附近打探訊息。從上午起,哨探絡繹歸來,到下午為止,已得了十幾道情報,勾勒出了父城的現狀。

波才、何曼到了城下後,將數萬眾分為三部。

一部兩千餘人,巡弋汝水南岸。

荀攸說道“這顯是在防吾等南下。”

一部四五千人,停駐在父城東南二十里外的巾車鄉。巾車鄉在父城和昆陽之間,光武皇帝當年在昆陽戰後,略地潁川,攻打過父城,但沒打下,曾退到此地屯駐,在這裡得了“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父城人大樹將軍馮異。

荀攸說道“波才分兵屯駐此地,應是為了防備昆陽等縣援助父城。”汝水南岸的五個縣,父城在最西邊,次之昆陽,次之舞陽,次之定陵,次之郾縣。

此兩部兵馬之外就是波才、何曼親率的主力了,共有六七萬人。

這六七萬人只是一個估計出來的概數。黃巾軍建制混亂,旗幟不一,扎的營地也不規範,東一塊、西一塊,亂七八糟,很難透過觀察得出他們具體的兵力,只能估算出一個數字。莫說荀貞的探馬難以探出他們的兵力人數,便是波才、何曼恐怕也不清楚他們到底有多少兵卒。

這六七萬人又分為兩部。

一部由何曼統率,主攻父城的東面城牆,此部約有一萬多人。另一部由波才統帶,包圍了父城其餘的三面城牆。波才、何曼之所以把主攻的方向選在了父城的東面是有原因的父城縣外西北方地形崎嶇,不宜排兵佈陣,難為主攻方向,南面不遠有個大湖,林木茂盛,也不宜為主攻方向,只有東邊,不但地形平坦,能把人馬拉開,而且沒什麼湖泊、林木,適合主攻。

據探馬回報,何曼對父城的進攻甚是猛烈,他親自帶人衝鋒,並在攻城隊伍的陣後佈置了監陣官,凡有後退的兵卒,當場砍頭。在襄城、郟停駐期間,波才吸取上次攻打陽翟不克的教訓,令人砍伐樹木,製作了不少攻城器械。這些攻城器械也都用在了這次攻城中。

探馬從遠處望去,只見父城東城下“賊兵”如潮,一次十幾架雲梯豎到城牆上,若有被摧毀或推倒不能再用的,立刻有新的雲梯補上,成千上萬的黃巾軍士卒前赴後繼,殺聲震天。探馬伏在數里外都能聽到喊殺聲,可以感覺到因為大批士卒前進而產生的地面震動。

這些探馬皆參加過陽翟之戰,報告完敵情後幾乎都會加上一句“波才率十萬眾攻陽翟時也沒這個聲勢,父城怕是堅持不了多久了。”

在聽到探馬異口同聲說出了這句話後,荀攸說道“當曰波才攻陽翟乃是新起之賊,士氣正高,現在他攻父城是在接連大敗、損兵折將後,但聲勢卻勝過當時,這說明他在攻陽翟中學到了些攻城的經驗並加以了運用,並且他應已知吾等克復了襄城、郟,自覺沒了後路,故奮力擊城。”

戲志才說道“‘因怒興師曰剛’。‘怒’雖是將者之所戒,但剛強之師卻也不可小覷啊。”

“剛強之師不可小覷”,在聽完這些情況後,荀貞雖未因此改變“南下立功”的決定,但更加的謹慎了。

還有一件事李宣的父親李瓚在知道荀貞決定南渡汝水,馳援父城之後,決定助之,親自出面說動了城中諸姓,從他們族中的子弟、賓客中選出了五百人給他,都是青壯能戰的,得好好尋思一下怎麼使用。

荀貞決定從其中選百人勇壯者編入陷陣屯,早在何曼最初破城後,黃巾軍就在襄城縣內大肆擄掠燒殺了一番,陽翟一戰後,黃巾軍的潰卒又大批來到,更是擾亂地方,百姓怨之,能被稱得上“城中諸姓”的都是大族,大族通常有錢,有錢就是被禍害的物件,這些子弟、賓客也算復仇之士了,可以編入敢死的陷陣屯。陷陣屯擴大為陷陣曲,劉鄧升為曲長。

五百人選百人,還有四百人,荀貞將之編成了兩曲,取名為為襄城左曲和襄城右曲。

他本是想請李宣來做這兩曲的長官的,李宣不好武,不喜兵事,拒絕了,就把這兩曲給了許仲。至於這兩曲的長官,為了方便指揮,就從這兩曲中選擇。事實上也只能從這兩曲中選擇,曲中兵卒都是襄城諸姓的子弟、賓客,不會樂意由外人統帶的。

這樣一來,許仲手下就有三曲的兵力了。一個曲叫曲長,三個曲就不能叫曲長了。漢家兵制,五曲一部,三個曲勉強也可成一部了。許仲是諸將中第一個當上“部長”的人。部之主將應叫“校尉”,校尉秩比二千石,荀貞的這支部隊帶有私兵姓質,不敢用朝廷官制,因一如既往,也給改了個名字,改為“部長”。

戰前諸事議定辦妥,荀貞又去了一趟李家,拜見李瓚,一為南下前的辭行,二為感謝他給自己召的這五百人。

他麾下現在共約三千人,才復襄城、郟,未及多做休整就又主動提師南下,援救父城,迎戰波才的數萬眾。李瓚對他這份上忠漢室、下懷百姓,為平賊亂不惜己身的“大義”極為讚賞,誇讚不已。

荀貞說道“復襄城、郟後,俘賊數千,今依志才之計,從中選出了五百可用之人,仍有數千剩餘,我要南下無法顧及他們,因有一事相求。”

“子言之。只要我能做到,定不推辭。”

“我想請公在縣裡組織些人,把他們送去陽翟。”

李瓚一口就答應了“此小事耳,易哉!”

荀貞大喜,說道“多謝公了!”頓了頓,又道“還有一事相求。”

“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