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 真實歷史上的‘十從十不從’,兼穿清要不要造反小議

既然被運營官安排上了,老欠著也是個事兒,不如就加更一期番外吧,正好咱也有些話想跟諸位讀者聊聊。

清朝入關後,為了緩解異族統治所帶來逆反心理,清廷特地採納明朝降臣金之俊(明兵部侍郎,降清後升任吏部尚書,並加太傅銜)的建議,在關內推行滿漢衣冠服飾並行制度,即所謂‘十從十不從’。

第一、“男從女不從”。

男子須剃頭梳辮穿長袍馬褂,而女子可梳漢式髻穿漢式服裝。

這樣一來,被強行剃頭改服的男人回家看見老婆,心裡面還能好受一些。

話雖這麼說,但有清一季,穿傳統漢服的女子是越來越少,反倒是旗袍越來越流行,甚至還在民國風靡一時,這怎麼說理去?

第二、“生從死不從”。

這點不是說不改易服裝就得死,而是指逝者在下葬時,無論男女,都可以穿故國衣衫。

不過你懂得,窮人買不起多少衣服,好衣服得緊著活人穿,所以死者生前穿什麼,下葬時基本還是這件。

而有錢的人家大都互相攀比地捐了冥官,人家下葬穿的是長袍官服,所以這條也基本等於沒有。

第三、“陽從陰不從”。

這條和第二條几乎一致,簡直有湊數之嫌。

之所以要單獨拎出來這麼一條,那是因為當時和女真結盟的蒙古族部分部落有逝者天葬的習俗。

拿先人的屍體去喂鷹,這點漢人真心接受不了,所以就不必依從了。

過去該咋下葬就咋下葬,該如何祭祀度就如何祭祀度。

第四、“官從隸不從”。

這點其實應該從。

畢竟你吃得是清朝的皇糧,當得是清朝的官。

現在領著人家的俸祿,還穿著前朝的官服去朝堂上噁心人家……這點實在過份了啊。

真不想從,別當人家的官兒不就完了?

對了,這裡稍微解釋一下,為啥吏可以不從。

小說裡曾經提過,清代的官員除了用銀子換頂子的捐班,剩下的都是讀書人一步一個臺階的考出來的。

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讀書人上學時讀的四書五經,等當官以後卻要接狀子審案子,替朝廷徵收皇糧租稅……這專業可不對口啊!

所以這些官員需要從民間徵召一批具有對口專業基礎的幕僚來協助自己,這些人就是吏員。

人家是憑對口專業的本事吃飯,相當於是朝廷求著他們來體制內幹活。

所以吏員不必頂戴花翎朝珠補褂馬蹄袖,依舊是明朝“紅黑帽”的打扮,這就是“官從隸不從”。

什麼時候等你晉升到官員那級,再換衣服不遲。

第五、“老從少不從”。

這點沒啥好說的,四五歲的孩子頭本來就稀疏,讓他留辮子,也得有那些頭才行。

乾脆等長大了,再按大人的規矩辦好了。

第六、“儒從而釋道不從”。

這點也沒啥好說的,儒是要科舉出仕的……要進體制內混飯還不從人家的衣冠,這就過份了。

再說出家人的打扮就和在家居士的不一樣,而且人數也不多,乾脆就保留職業故有特色吧。

至於本文主角楊從循的裝扮,上學讀書時長袍馬褂長辮子。

等上山修道以後就改了道裝,留起髻來了……嗯,小牛鼻子!

第七、“娼從而優伶不從”。

這點其實是句廢話,因為過去戲臺上的旦角都是男人唱的。

這腦門要是剃得鋥亮,扣上鳳冠也不像女人,所以就對戲子之流不做服飾要求。

至於為啥要‘娼從’,這主要是照顧那些出門去風月場所耍樂的旗人大爺們。

“爺來花館裡就是花錢當爺的,不把爺們伺候好了可不行,爺們讓你穿啥,你就得穿啥。”

其實吧,風月青樓這種地方,只要銀子給到位了,別說穿啥了,什麼都不穿也可以……噓,你們什麼都沒看見!

第八“仕宦從婚姻不從”。

我總覺得這點和前面幾條的全都有重複,不知有沒有大大能給解釋一下,為啥要單列出這一條?

第九“國號從官號不從”。

廢話,國號要是從了前朝,那還是清朝麼?

至於官號就不用改了,前朝叫巡撫,本朝也可以叫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