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 奇貓異狗怪雞背後的玄奇故事(2)

書接上回。

在邏輯數學上,有一種‘必要非充分條件’;假設由條件a,可以推論出結論B,但由結論B不能逆向推匯出條件a,則條件a是結論B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簡單說,生過兵災的地方一定會出現垂瞼雞,但垂瞼雞的出現並不代表此地會出現兵災。

將必要非充分條件,當成是充分必要條件(雙向可推),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很多人都曾掉進這個坑裡,尤其是那些讀書識字的古人。

想知道為什麼嗎?讓我來舉個例子,《史記.陳涉世家》。

根據文中記載,陳勝吳廣起事之後,先攻佔大澤鄉,之後是蘄縣,再接著是銍縣、酇縣、苦縣、柘縣、譙縣。

等起義軍打到陳縣,已經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軍卒數萬人。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看上去還挺正常是吧?現在我把上述古地名的現名標註上,你再讀讀試試?

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市區東南約2o公里);

蘄縣(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

銍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南七十里古城鄉);

酇縣(今河南省永城市酇城鎮);

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秦代因戰亂荒廢,漢初重建);

柘縣(今河南柘城以北);

譙縣(今安徽亳州);

陳縣(今河南淮陽);

現在看出問題來了吧?

一開始陳勝吳廣在宿州市東南的大澤鄉舉旗抗秦,接著攻下西北方1o幾公里外的蘄縣,之後繼續北上五十公里攻下安徽濉溪縣(銍縣)。

再往後起義路線就亂了套,先是殺向正西3o公里外的河南省永城市,之後繼續向西1oo公里的鹿邑縣,再西北5o公里到河南柘城,接著調頭東南8o公里,從河南殺回安徽,最後全軍集體傳送到正東15o公里外的河南淮陽。

說一句沒頭蒼蠅,都抬舉這副花樣繚亂的圖畫了。

顯然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給的路線是不對的,不但缺失很多關鍵地標,攻擊地點的先後順序也是錯亂的,甚至起義軍還打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苦縣。

秦朝時苦縣因為居民大量逃離,已經被裁撤了;到西漢文帝登基之後,才從其他地方重新遷移百姓恢復。

陳勝吳廣起義時,這裡既無城郭也無居民,起義軍絕無可能攻打這裡!

此外,起義軍在攻打陳縣時,該縣縣令不在城中,只有一個守丞(相當於警察局長)和起義軍在城門洞裡交戰。

等守丞被殺之後,陳縣就隨之陷落了。

記得當年上學時,我看到這句都驚了‘守丞與戰譙門中’,是誰給這位守丞勇氣,當著數萬步卒上千騎兵的面,和起義軍在城門洞裡交戰?梁靜茹麼?

所以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守丞與戰譙門中’的事件並不生在陳縣,而是在15o公里外的譙縣!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