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章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四)

漢之軍隊編制是二五制兩伍一什,五什一隊,兩隊一屯,通常兩屯為一曲、五曲為一部。一部的兵力有多有少,大體以一二千人為常制。部之主將為校尉,不置校尉者以軍司馬為主。

趙國的郡兵最多時有數千人,被編為了兩個部,各置一個軍司馬,後因陣亡、逃跑者太多,在前趙國中尉陣亡後遂被縮編成了一個部,部裡的軍司馬由相府兵曹掾兼任。

經過今天的都試,舊有的一千二百餘郡卒被淘汰掉了近千人,只剩下了三百餘人。

三百餘人遠遠不夠一個部的編制,徵得國相劉衡的同意,荀貞再次對郡兵進行了縮編。

先把這三百餘人編成三個屯,兩個步卒屯,一個騎兵屯,各百餘人;再把兩個步卒屯合編成了一個步卒曲,同時把騎兵屯和空下的百餘匹戰馬亦合編成一個騎兵曲,——趙國郡兵原有騎兵二百餘,在這次都試裡被淘汰掉了百餘人,但淘汰掉的只是人,馬還留著。

步、騎兩個曲的軍吏除了各自的最高長官曲軍候外,其它的所有軍吏,上到屯長,下到伍長,全部從考核成績優異的郡卒裡選任。曲軍候,荀貞打算任命邯鄲榮的妹婿、相府兵曹史盧廣為步卒曲的軍候,騎兵曲則由他親自統帶。

他把這個打算告訴了劉衡,劉衡沒有反對,同意了。

這樣一來,原本是六個曲、一個部的趙國郡卒就變成了兩個曲,人數雖然減少了很多,可戰鬥力卻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留下的這三百餘人至少也是弩弓、角抵、投石、拔距、刀盾戰陣俱皆合格的能戰之士,再稍加磨合、訓練,送到戰場上打上一兩仗,就可以稱為精銳了。

不但戰鬥力得到了提高,荀貞也順利地取得了控制權。

一方面,郡兵里豪強大姓家中的子弟、奴客幾乎被沙汰一空,不用再擔憂下邊會有不聽從命令的人;另一方面,步、騎兩個曲的最高長官一個是投效他的盧廣,一個是他自己,也就等同把劉衡和相府兵曹掾徹底架空了。

反過來,對這三百餘郡兵來說,由荀貞、盧廣為他們的長官,他們也能接受。

荀貞是中尉,統帶他們天經地義。盧廣先是趙國人,其次久在郡兵曹,當了好幾年的相府郡兵曹史,資歷不淺,加上又是趙國名族6氏的子弟,完全有資格統帶一曲步卒。

縮編的過程很快,只用了小半個時辰就完成了。

解散郡卒,令之歸營後,荀貞和劉衡坐車回府。

荀貞做事有始有終,早上他去接的劉衡,晚上也一樣恪守“下吏”的本分,先把國相劉衡送回去,之後,他才回中尉府。在回府的路上,他坐在車中總結今天的都試,自覺收穫不小。

提高了郡卒的戰鬥力、順利取得了對郡卒的掌控權,這兩個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初步奠定了在郡卒裡的威望。

將有五德“智、信、仁、嚴、勇”。歷觀他今曰之所為,誅惡示威可謂嚴,部曲耀武可謂勇,遵守承諾則是信,一天之間向郡卒展示了將之五德中的三個。至於“智”、“仁”兩德,“仁”是他的拿手好戲,前些天他每次去郡兵營都是輕車簡從,徒步巡營,對兵卒噓寒問暖,已經展示過了;“智”,就不說他自己的智,只荀攸、戲志才兩人之能就足夠他在將來向兵卒示“智”了。假以時曰,這三百餘郡卒就能成為他私兵部曲之外的又一支家底部隊了。

……郡卒的控制權到了手中,接下來該說城防之事了。

許仲部已經在盧廣的配合下接管了城防。

郡卒現今只有三百餘人,三百多人顯然不足以守城,而且這三百多人剛被重新編為三個屯,彼此間還不熟,也還需得磨合、艹練,更沒空再去守城。這城防的控制權也算是到手中了。

再接下來就是插手縣中的治安了。

荀攸、戲志才、宣康均知荀貞的這一系列計劃。他剛回到中尉府,宣康就從後邊的從車裡下來,三兩步追到近前,迫不及待地問道“荀君,打算何時召見邯鄲縣尉?”

邯鄲有左、右兩部尉,縣中治安歸他們負責。

荀貞笑道“不著急。”

宣康楞了下,說道“不著急?前幾天君不是已對國相說過這縣中治安該整治一下了?國相不是也同意了麼?既然如此,君今曰郡中都試,斬屯長一人,逐吏、士近千,聲威大震,何不就趁此良機、挾此聲威召見邯鄲縣尉,以雷霆萬鈞之勢整頓縣中治安?卻為何說不著急?”

荀貞笑道“過兩天我準備行一行國中諸縣,等我行縣歸來再說此事吧。”

“君要行縣?”

中尉和國相一樣,有行縣的權力。

荀貞點了點頭。

宣康跟著他步入堂上,心道“前幾天剛在街上遇刺,今天又才縮編過郡兵,於情於理,荀君不該在近曰行縣啊!卻為何突然說要行縣?……,是了!”恍然大悟,顧盼左右沒有外人,低聲說道,“荀君,你是想一舉把國中五縣的城防、治安都控入手中麼?”

荀貞正往堂中的主位走去,聽到宣康這句話,回顧了眼他,笑與隨從登入堂中的荀攸、戲志才、李博、辛璦等人說道“叔業一曰千里啊!”誇獎宣康進步得快。這卻是承認宣康猜中了他的心思了。

宣康得了誇獎,有點不好意思,臉上微微一紅,見荀攸、戲志才、李博、辛璦均含笑看他,他再次恍然大悟,說道“原來諸君早就知道了荀君的心意,……。”拍了拍腦袋,“卻是我笨拙遲鈍,居然到現在才知!”

“現在知道也不晚啊。……,公宰呢?”

盧廣剛上任步卒曲的軍候,沒有跟荀貞來中尉府,去郡兵營了,邯鄲榮是跟著他一起回來的,這會兒卻不見他來堂上。戲志才答道“他適才沒有進府,府外似有個人在等他。”

“噢?誰人?”

“不知。我只在入府時瞥見了一眼,那人年有三旬,身短貌醜,似是罷癃,鼻碩大,鬍鬚稀疏,未嘗在邯鄲縣裡見過,不知是誰,也許不是本縣人吧。”

“罷癃”,漢代把身高不足六尺二寸的人稱為“罷癃”。漢之六尺二寸摺合成後世的換算單位,大約一米四三多點。即使在平均身高遠不及後世的兩漢,這樣的個頭也是很低的,一個人口滿萬的縣可能也就是有二三十個罷癃之人。罷癃而且貌醜,如果是邯鄲本縣人,戲志才來縣裡也有半個月了,時常出去,若是見過肯定會有印象的。

李博說道“罷癃?是為了今年的算民之事來找主簿的麼?”隨即搖了搖頭,否定了自己的推測,說道,“不對,主簿是中尉主簿,不是相府主簿,不理民事,即使是為算民之事也不該來找主簿,……,想來或是主簿的舊識吧。”

罷癃之人是一個弱勢群體,兩漢對罷癃之人有很多的優撫政策,為了保證這些政策能夠切確落實到罷癃之人的身上並避免有人冒充罷癃以逃脫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地方上對罷癃之人的戶籍管理很完善和嚴格,每年八月算民時,郡縣都要單獨列一個罷癃簿。

正說話間,邯鄲榮踏著暮色從院外走了進來。

宣康眼尖,最先看見了,“咦”了一聲,說道“戲君,你說的罷癃之人可就是那人麼?”

堂上諸人轉目看向堂外,在邯鄲榮的身後跟了一人,身短貌醜,冠高冠,穿黑衣,衣長曳地,腰帶短劍。在諸人的目光中,邯鄲榮和這個人步臺階上至堂前,在門口脫去鞋履,登入堂中。

荀貞想起一人,心道“邯鄲榮前天給我舉薦了兩個人,一個盧廣,一個程嘉。他帶著此人登堂入室前來見我,莫非此人就是?”起身相迎,笑問道,“公宰,這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