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七三章 專欄從這裡開始

還沒看過正文,剛看到“倚蓋”這個詞,張大記者就會心一笑,並且在心中暗暗點頭,他第一時間就在心裡認可了這個選題。

的確,這個選題貌似真的是非常合適呀。

首先一點,李襄屏下出“倚蓋”新手並非是在正是比賽中,甚至是在李襄屏成為職業棋手以前在網路上下出來的,然而到了現在,“李襄屏教會劉倡赫一步棋,然後大劉用這步棋奪走一個世界冠軍”的故事已經被廣大棋迷所熟知。

既然這樣,把這個“倚蓋”排在第一期就顯得非常合適了,這既是這個專欄的起點,其實更像是李襄屏職業生涯的起點。

其次一點,正如標題說的那樣,“倚蓋”是一步非常古老的“新手”,那麼在一個“新手新型”的專欄中講解這樣一個古老手段,這不僅大大擴充了題材的範圍,為之後的選材提供了很多方便,其實也貌似提升了整個專欄的逼格。

畢竟圍棋是咱們國家的“傳統四藝”呀,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棋迷,甚至在絕大多數吃瓜群眾眼中,那都是非常看重“傳承”這兩個字的。

而李襄屏這第一個選題,恰恰就契合了“傳承”這兩個字,沒什麼好說的了,這樣一來逼格不就上去了嗎。

張大記者看向李襄屏的眼神都有點不一樣了,心說以前大家不都說這傢伙是個學渣嗎?現在看來也未必嘛,至少從這個選題看來,這個學渣還是很有一點自己想法的。

如果說張大記者還只是這樣胡思亂想,那麼在認真看稿的王元八段就更加驚訝了。

稿件其實很長,如果配上棋譜在雜誌上發表的話,那麼李襄屏估算至少要佔到6到8頁的篇幅,不過王八段看的依然算快,畢竟對他這樣的職業棋手來說,佔大部分篇幅的技術講解部分反而是沒啥好看的,他主要就看文字部分,看看有什麼需要潤色的地方——

這其實就是王副主編驚訝的地方了,因為他看過之後,不僅覺得整個文字部分水平極高,風格還非常獨特。

前面的介紹部分古意盎然,措辭嚴謹,王八段認為這絕逼是一篇高質量的文言文啊,反正自己肯定是沒有水平寫出這種文章。

而等到後面的技術講解部分呢,用語又是生動活潑,是那種網路用語特有的幽默風格。

偏偏這兩種風格拼湊在一塊,在這份稿件中卻是顯得那麼的協調,反正王副主編是沒感受到任何的違和感。

僅僅這樣也就算了,真正讓王元八段感到驚訝的是:在前面的介紹部分中,對,就是介紹“倚蓋定式”從古至今的變遷介紹,這裡面很多的用典,提到的很多古代棋手的文章甚至名字,王元八段不能過聞所未聞吧,但大部分他都不太清楚。

“這個這個……這文章真是你寫的嗎?”

李襄屏心說廢話,這樣的文章怎麼可能是我寫的,前面的介紹部分當然是我那外掛寫的……不對,其實是老施口述,因此貌似也可以算是我寫的。

李襄屏心裡這樣想著,口裡說出來的自然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襄屏做矜持狀,對王八段微微點頭笑道:

“寫得不好,請王老師多多指教。”

面對如此有禮貌有教養的李襄屏,王副主編當然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他張大嘴巴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見到他呆在那裡,張大記者好奇的拿過手稿:“讓我看看。”

“倚蓋之變歷時久矣,其法首見於南北朝,在……”

毫無疑問,在幾分鐘之後,張大記者的反應就已經和王元八段差不多了。

李襄屏對此倒不覺得奇怪,畢竟前面的文章是老施寫的呀,那麼一個古人的知識結構肯定是和現代人不同的。

大家不要以為現在有網路,有度娘之類的東西,現代人就一定比古人“見多識廣”,其實在一些特定領域,尤其是一些比較小眾的特定領域,現代人的見識未必就能超過古人。

舉個簡單例子,在去年圍甲賽場,李襄屏用一個古老的“鐵重關”下法擊敗常浩,事後老施告訴他,其實在他們那個年代,大家對這個變化研究很深刻的,黃龍士還專門撰文否定了這個變化。

只可惜這些東西現在都看不到了。

別說是這些比較生僻的東西了,就連老施這樣距離比較近的,他一生和範西屏交手,有文獻記載的正式對局就超過30局,然而我們卻僅僅能夠看到11張棋譜。

既然這樣,那老施的用典讓張王二人一臉懵逼,這當然就再正常不過。

“王老師,王老師?”

“哦?呵呵,不好意思,來來襄屏,咱們繼續,咱們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