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章 上任咸陽

貞觀時期,中書令、侍中(門下省最高長官)、尚書令(皇帝兼任六部之),都是正三品!沒錯,所謂的正一品是官員退休後追封的,例如太師太傅太保等等沒有實權!皇后和太子屬於特等,高於正一品,這麼說想必大家應該明白這差距了吧?隔著兩三個等級呢!

鄭麗婉給長孫沖和長孫渙這麼高的位置,詹事正三品,詹事丞正六品!長孫衝這相當於,直接火箭飛到了正三品,長孫無忌現在是中書令,也才正三品!直接和他老子平級了可還行?!根本原因,在於長孫皇后開口,鄭麗婉身為太子妃還是長孫皇后帶大的,給長孫衝背後的長孫家直接安排了群臣之的位置,更多是考慮長孫皇后。

至於少詹事等正四品的,不可能繼續給長孫家了,想都不用想。因為沒道理,盛極而衰是常理,長孫家如今是貞觀朝出了名的紅人和受寵之臣,東宮不能再逾越了。這些把控,鄭麗婉身為太子妃還是有的。

長孫皇后開口的原因也很簡單,李承乾成人了,可以參政了,也結婚了,意味著穩重了。這時候不抓緊時機,讓長孫家先入為主搶佔先機,之後李承乾來可就不一定會有這種機會了。長孫皇后不能和成年的李承乾打感情牌,就好比皇后不能和太子打親情牌,這血虧!所以,只能趁著這個剛成年、剛結婚的巧妙時機下手,而且需要讓鄭麗婉這個太子妃來,不讓太子李承乾有任何外界干擾和不良的影響。

長孫皇后的這一套操作,既保護了李承乾身為太子不會遭受外界質疑和不滿,也不會導致長孫家彰顯跋扈和獨佔天家恩寵的現象。這也是為何鄭麗婉提醒,除卻長孫無忌外,不能外傳的原因。這事情只能慢慢來,讓大家慢慢習慣,換言之讓長孫沖和長孫渙預定位置,但需要後續補上自身資歷和貢獻,最後名正言順的公告天下和所有人。

怎麼樣?解釋的夠清楚了吧?細心吧?體貼吧?遇到作者這種大善人,諸位看官老爺有福了!什麼?不要搞這些花裡胡哨的?那這本書還有什麼意思?直接別寫了。

對於這些,咱們的小李同志,那是心知肚明,一清二楚。但他不反對,因為那是他媽!就這個原因,就足夠了。樸實無華,言簡意賅,直觀明瞭,通俗易懂。長孫皇后雖然不參政議政,但不代表自己沒有那政治手腕和能力,不然也不至於把後宮上下管理的服服帖帖,一片欣欣向榮。

這是母子倆心知肚明,但不能拿出來明說的事情。有時候,一些事情不放在臺面上,才是最好的,大家喜聞樂見,欣然支援的。

既然母子倆心知肚明,那李承乾這個大孝子為什麼不主動給長孫家安排好未來的出路呢?其一,你直接給顯得廉價。其二,歷史上長孫無忌是什麼樣子,李承乾可是知道的,李治不可能無緣無故的處理長孫無忌。雖然,長孫無忌對待他這個大外甥和對待李治這個小外甥,態度肯定會不一樣,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李治和李承乾差距差在不是嫡長子!長子這兩個字,在古代的人們觀念裡,可完全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概念和存在。李承乾有過監國經歷,而且年紀也不小了,想要拿捏也不是這麼簡單的。集齊了嫡子、嫡長子這兩個頭銜,李治本來就比原本的李承乾要缺少這些優勢,俗稱大義和名義。

長孫沖和長孫渙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長孫無忌後,長孫無忌手中茶杯直接滑落掉地碎了一地。長孫無忌眼神盡顯驚詫,隨即恢復以往。而長孫無忌這副樣子,也讓長孫沖和長孫渙有些不安了起來。長孫無忌可是朝堂出了名的重臣,紅人、寵臣、貞觀最強外戚。能讓長孫無忌都這麼大反應,絕對不簡單。

長孫無忌起身來回踱步:“皇后娘娘讓你們做的,但卻是讓太子妃安排的?”

長孫沖和長孫渙都是頻頻點頭:“是的,父親。”

長孫無忌又一次陷入了無言當中,走來走去,神色也是不斷的變化。而這,更加讓長孫沖和長孫渙兩人感到不安了。

長孫渙詢問道:“父親,難道...此事,有危險嗎?”

長孫無忌止住腳步,思索了片刻:“有,也沒有。”

長孫無忌的話,直接讓兩兄弟懵逼了。這啥意思啊?雲裡霧裡的。

長孫無忌沉聲道:“當今陛下是君,咱們是臣。可...太子呢?他是儲君!這天下唯一一個與陛下相差一步的人,他也是君!天子,太子;國君,儲君;中宮,東宮;還不明白嗎?伴君如伴虎,你們現在隨同的,也是一位可以輕易吃人的幼虎。”

“...太子自從那年仙師來渡後,整個人都變了。點名杜如晦、房玄齡、李靖為東宮三太。其中兩人皆是與為父一般的天策府嫡系,李靖也是出了名的不蹚朝堂這水的老狐狸。老夫自認政務謀略,不輸房謀杜斷,然太子卻從未與我長孫家有過絲毫交集。”

“換言之,在太子眼裡,咱們長孫家還不如萊國公、梁國公、衛國公、翼國公值得親近與信任。”

長孫衝疑惑道:“父親,這是為何啊?我長孫家與太子也有多少血緣關係,堂兄弟相稱,為何在太子眼中還不如四位外姓國公?莫不是皇后與太子關係不和?”

“...太子並非與皇后不和,太子自幼仁孝純深,對待皇后也是恭順至極。至於為何如此刻意疏遠長孫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咱們兩家太近,其中又夾著你們姑姑這位皇后,太子不想因為長孫家而與自己的母后有矛盾的可能。”

長孫渙直接暈了:“父親,孩兒更不懂了。姑姑難道能不知道這些嗎?”

“你們姑姑自然知道,乃至一清二楚。但你們姑姑也是出了名的心領神會而閉口不言,不然偌大後宮豈能風平浪靜這麼多年?今日,是你們姑姑為了咱們長孫家,開口了。對於你們姑姑而言,長孫家和咱們與太子相比,太子大過天。你們姑姑敢開口,大概也是因為太子成人、成婚這種契機,換言之太子已經快要參政和議政了。”

“以往太子故意不涉足朝堂,但如今可不行了。太子監國理政乃是大唐的傳統,以此加強朝堂上皇權分量與話語權。而太子涉政,第一件事情就是東宮的運轉。你們姑姑是一國之母,不僅與天子近在咫尺,也和太子相鄰而居。你們姑姑為長孫家先入為主,搶佔了先機。”

“之所以要讓你們去見太子妃,而非直接見太子,也是你們姑姑平衡利害的考慮。讓太子親自下場和讓太子妃代勞可不是一個份量,常言道天子一言九鼎,儲君也是如此。太子妃本就自幼在宮中長大,常伴皇后身旁,身後更有太上皇、陛下、皇后、乃至是太子的四位恩師站臺和認可,她代為在東宮安排兩個位置,沒人能說什麼。因為,這就是太子妃這些年來的職責,朝堂乃至世人都習慣了。對外梳理天家外部人際,對內舒緩天家內部關係,天家得利,太子妃本人也水漲船高。”

“令你們不要聲張和外傳,也是考慮穩妥。你們只是預定了,而非坐了上去。太子自會給你們安排事務,積累政績和閱歷,將來名正言順的坐上那位置。可如果你們坐不好,以太子的性格,也會直接把你們換到該待的位置上。因此,你們姑姑為你們謀取的機會,可不是萬無一失的。”

“太子妃讓你們告訴為父,也是讓為父給你們講明利害,以免出錯,屆時皇后、太子、太子妃三人都要因此而出現一些不愉快。損害太子與太子妃對皇后的親情,這是你們姑姑絕不可能做的,哪怕是你們這倆侄子。”

“之前太子從四位國公那裡要了許多人手,乃至陛下將咸陽縣騰空,而且今日太子讓漢王帶人先行去咸陽,基本可以肯定太子從陛下那裡要取了咸陽。雖然不知為何,但可以確定,太子未來要在咸陽辦公理政,你們倆做好準備,主動爭取機會跟著去咸陽,也算曆練,搞不好也能學到不少。太子師出房謀杜斷、李靖秦瓊,文武兼具,能夠說服陛下答應把咸陽交給太子,說明太子的確是有所把握和想法的。”

“是,父親。”

長孫沖和長孫渙聽了這麼多,感覺腦子都轉不過來了。長孫無忌這一套分析,蘊含的資訊太龐大了!換個普通人,聽這麼多有幾個能夠記住?

在溫柔鄉歇息了一日的李承乾,擇日就直接帶著李淵一同趕赴咸陽縣了。由於有鄭麗婉的開闢,二鳳也索性鬆口,安排了一千千牛衛隨行。但李承乾不是傻子,二鳳肯定還安排了隱藏的人手,那些人應該就是百司騎了。

抵達咸陽,李恪和薛仁貴就隨同縣衙所有官員出來迎接。

“拜見太上皇!拜見太子殿下!”

咸陽縣衙安排的接風宴,並不奢靡,普普通通尋尋常常。但,李淵可謂是吃的十分舒心愜意。這也難怪,一是咸陽縣位於天子腳下旁,二來李淵身處大安宮雖然吃喝不愁,但重在氛圍不同。事後,李淵年紀的原因,李淵去先行歇息了,畢竟顛簸了一路,他老人家哪怕身子骨再好,也架不住年紀帶來的衰老。而李承乾,也在縣衙前廳見識起了所有當地的官員。

縣丞-糜顧景、主簿-衛尋文、錄事-晏春柳、佐史-公乘展陽、趙策、明非默。以上,就是咸陽縣所有的官員了,當然,那些小吏不在其中。李承乾也不是白身上任,帶有李靖安排給他的兩名護衛,蒼海亦、司擎洋兩人。

李承乾坐靠帶來的椅子,掃視所有人:“孤也不和諸位廢話了。如今,這咸陽縣改姓李了,一切孤這個太子說了算。同理,孤也會用你們,用著順手,那麼東宮那邊少不了你們的位置。究其本因很簡單,孤的治理理念有所不同,若是你們能夠跟上融會貫通,那麼就是孤可以依靠的人才。”

“我等謹記太子口諭!”

“仁貴,你出任咸陽縣的縣尉,蒼海亦、司擎洋你們輔佐仁貴便是。負責整頓當地府兵,主要是紀律和風氣這一塊。若有不識相的,一千千牛衛會協助你,給他們一頓教訓。當兵就該有士卒的模樣和精神,軍令如山,服從,服從,再服從。當然,訓練倒是大可不必,畢竟他們也就維繫一下當地的治安罷了。”

薛仁貴:“卑職遵令!卑職定不令殿下失望!”

“李恪,你就隨行孤之身側,多學多看多問即可。”

“多謝太子大兄!”

“你們也是,平日裡若是對孤的政令有不解和疑惑之處,皆可開口,不必忌諱與擔心。孤別的優點沒有,唯獨喜歡你們說實話。忠言逆耳,實話難聽,無妨,畢竟人這輩子就這樣,吃虧吃虧再吃虧,才能不斷磨礪提高自身能耐。”

“我等謹記殿下口諭!”

李承乾:“眼下就有頭一件事務,需要諸位近期上心。李恪,孤給你的東西你安排好了嗎?”

“是,大兄放心!臣弟已經按照您的囑咐,將其全部播種下去了。”

“嗯,此物將來有大用。至於孤近期的頭一個打算,就是設立官營作坊。其一,造紙作坊,此紙與過往不同,待到事後你們自會逐步瞭解。其二,印刷作坊,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是配合造紙作坊罷了。其三,孤要一個官營的鍊鐵廠,還有一個大型的鐵匠鋪,為的是後續展所需資金上一個保障。你們只管按照孤的命令去做,事後孤自會告知你們為何。”

“我等遵令!”

李承乾將有關活版印刷術的製作和使用方法、灌鋼法、還有有關鈑金甲,馬蹄鐵的方法圖紙交給下面的人。李承乾要做的很簡單,透過雕版印刷術增加書籍數量,以及透過鍊鐵廠擴大鐵的產量,最好的辦法無疑於熔鐵,因此最好的方式肯定是灌鋼法,經過“塊煉法”--“百鍊鋼”--“炒鋼法”的展歷程,中國明瞭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展做出劃時代貢獻。最後是鐵匠鋪的水錐,用來幫助鐵匠們減小人力損耗,以及泥範模板,提高效率生產鈑金甲以及馬蹄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