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1章 新鄉村體系

趙風子驚訝地看了一眼朱翊鈞,他完全沒想到,朱翊鈞能在倉促之間想出這樣的名號,你該不會是瞞著我偷偷琢磨了好久吧?

“奉天倡義”這個口號雖然中二了點,但非常契合義軍目前打出的旗號,至於那個“天”到底是天子還是上天,到時就很有一番解釋的餘地了。

李自成......李這個姓就很好啊,等義軍的勢力壯大到一定地步,自己幫朱翊鈞偽造“李唐王朝之後”的身份也能方便很多,取這個姓可以說是點睛之筆。

而且李自成這個名字......不知為何,讀起來就是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豪邁與霸氣,一聽便不是什麼朝廷鷹犬能取的名字。

他們之前只聊過“不能承認自己是祝廣昌”,但對朱翊鈞接下來要用什麼名號還沒商量過,

沒想到朱翊鈞自己偷偷把一切都考慮好了,不虧是自己挑中的主公,居然思慮周全、深謀遠慮到了這個地步!

鄉老們眉頭緊皺,想了半天也沒想出這位“李將軍”到底是個什麼來歷。

看朱翊鈞身邊軍隊的規模和精銳程度,養這樣一支軍隊所要耗費的資源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就算這些士兵絕大部分都是朝廷調撥而來,以朱翊鈞對軍隊的掌控程度,他起碼需要兩百人以上的精銳親兵。

在南直隸地區,能供養起這種規模家丁的名門屈指可數,鄉老們原本是覺得只要自己知道了朱翊鈞的名字,就能大概把他的來歷推斷出個七七八八。

但是李自成......南直隸有什麼姓李的、嫡子與朱翊鈞年紀相仿、顯赫富貴的名門勳貴嗎?該不會是遼東來的大兵吧?

“小老兒見過李將軍,不知將軍把我們叫過來,是要徵調青壯隨軍、還是募集糧餉?”

鄉老們立刻戒備起來,很多人甚至已經做好了破財免災的心理準備,只要這些軍爺不到村子裡劫掠就一切好說。

誰都知道九邊明軍是天下精銳,這些人日常跟蒙古人和女真人打生打死,到中原來剿個叛軍就跟玩一樣。

但遼東軍的軍紀也是出了名的差,因為遼東將門也貪,士兵們想出頭、想財,就必須千方百計地搞錢來賄賂軍官,而那點軍餉顯然是不夠用的。

除非你是馬芳那種一箭射殺老虎、以一當百更是家常便飯的究極狠人,否則大部分士兵就只能展點有前途的副業——比如搶劫老百姓。

而且由於遼東和南直隸的方言有很大差別,兩個地方的人要是不會點官話、那幾乎就完全理解不了對方在說什麼。

大家都不是一個地區的人、我還聽不懂你在說什麼,那搶起來就更是肆無忌憚。

朝廷也知道自己到底欠了邊軍多少軍餉,再加上還要依靠邊軍剿匪,只要他們鬧得不過分、朝廷很多時候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就更助長了邊軍劫掠百姓的囂張氣焰。

但朱翊鈞向來都是靠搶士紳老爺和富商們家的,他看不上、也不屑用暴力去搶貧民那點家底,他這次來,是要為南直隸帶來一場真正的變革!

“本將軍這次來只有一件事,聖旨在此、爾等還不跪下接旨?”

朱翊鈞說著說著、突然從懷裡掏出一卷明晃晃聖旨在鄉老們面前抖了抖。

三十名衣冠整肅、威武雄壯的親兵快從朱翊鈞身後衝出,他們手持斧鉞劍戟等禮器分列兩旁,連線旨時的香爐都被恭恭敬敬地放在桌案上抬了出來。

見親兵們擺出這副架勢,鄉老們立刻丟掉手裡的柺杖、顫顫巍巍地跪了下去,朱翊鈞這才慢條斯理地朗聲誦讀聖旨的內容。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南直隸倭寇橫行、盜匪四起,生靈有倒懸之急......”

這封聖旨是朱翊鈞直接在宮裡寫出來、再交由東廠的人乘船一路送到南直隸,除了沒有司禮監的備份和六部堂官的印璽,從格式到用詞上跟真正的聖旨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在這封聖旨裡,朱翊鈞先是以皇帝的名義封“李自成”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命他於南直隸起兵對抗奸佞小人與叛臣賊子,最終達到北伐燕京、將皇帝從權臣和姦宦手中拯救出來的終極目標。

這就是朱翊鈞為義軍起義找的名義奉天倡義、還政天子。

對南直隸的百姓來說,生活很糟、但仍然看得見希望,只要兵亂和徵倭餉結束、一切都會好起來,人們還沒有做好拼死一戰的心理準備。

朱家皇朝二百年來的積威與恩澤仍在,百姓們對皇室並沒有徹底失望,清君側的旗號既能減輕百姓心中的畏懼、也方便了義軍接下來收編俘虜的明軍。

解決了義軍起兵的名分,朱翊鈞在聖旨接下來的部分裡話鋒一轉,將自己在心底構建了整整六年的鄉村政治藍圖和盤托出。

對於那些原主全家慘死、無人繼承的田地,朝廷會將其全部沒收進行重新分配。

沒收上來的田地四分之一交由義軍接管,這些農田會被用來安置傷殘的義軍士兵、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局勢穩定之後還能作為招募府兵的資本。

至於其餘四分之三的土地,皇帝陛下會將它們全部交給自治會進行統一管理。

所謂自治會,即按著地域、宗族、姓氏等因素,以兩百到三百戶為單位將百姓們捏成一個集體。

兩百戶份額的土地會直接分配給這個集體,兩百戶百姓以集體為單位進行勞作,將耕作這個複雜的勞動拆分成一個個小的勞動工序。

至於播種、除草、除蟲、灌溉等勞動工序的分配,除了已經被朝廷承認的鄉老,兩百戶百姓會自行民選出三到四名鄉正。

這四名鄉正和鄉老將組成管理兩百戶百姓和田地的自治會,兩百戶百姓和田地全部歸自治會管理。

自治會之下的百姓沒有私田、也就沒有每戶自己的收穫。

百姓們按照自治會的分配承擔不同的勞動任務,家裡有壯勞力便直接下地耕作,只有女人和孩子便負責採摘、灑掃、紡織等輕體力勞動,

不同任務每年由各家輪換承擔,不同任務獲得的工分也也一定差距,重體力勞動和有技術含量的勞動更有價值。

到了收穫的季節,除了規定上繳朝廷的部分,其餘部分留下一部分囤起來以備天災,剩下的糧食則按照每戶的工分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尤為重要的是,偉大的皇帝陛下只是把耕作、使用這些田地的權力賜予給自治會,任何人都沒有轉讓或售賣這些田地的權力。

喜歡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請大家收藏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