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55彈劾徽王

紫禁城就是北京城的中軸線,承天門外一條長長的直道盡頭就是大明門,如果繼續往外延伸的話,則是內城城門正陽門。

承天門外的直道,剛好把大明朝重要的衙門官署分成東西兩塊。

東邊的衙門自然就是靠著東長安街,西邊的衙門則是臨的西長安街。

翰林院是位於東邊官署集中區的最外圍,上下值倒是很方便,不過今天對魏廣德來說就稍微遠了那麼一點。

通政司位於西長安街,背靠著五軍都督府,站在衙門正門外就能看到奉天門。

把通政司放在這個位置,自然是為了讓通政司能夠最快的度把奏疏送入皇宮呈交皇帝御覽。

通政司全稱是通政使司,其長官為通政使,掌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

明初丞相的權力甚大,對中央各部門有統屬關係,並有權在皇帝處理奏疏之前審閱奏章,選擇其中部分上呈。

這樣的環境下,朝廷各衙門實際上是聽命於丞相,也就是胡惟庸。

忍無可忍的朱元璋處死胡惟庸,廢除了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

然而失去中書省對奏摺分類處理後,皇帝每天面對如山般雜亂無章的奏章日漸崩潰,終於在洪武十年七月設立通政司專管奏章。

通政司的職權是拆分丞相的整理、遞交各類奏章給皇帝的權力,承擔起“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章奏,實封建言,陳情伸訴及軍情聲息災異等事”的重任;在常朝理政時,通政司長官通政使要向皇帝稟奏朝中各種事務;議大政、大獄以及會推文武大臣時,通政使均有資格參與。

通政司在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朝,一直受到朝廷重視,因為它是皇帝掌握治下官場風向的重要途徑,一有風吹草動必然會從通政司開始。

明初,通政司的職權應該說還是很大的,特別是長期面對皇帝,除了正常的奏本遞交外,遇到突事件通政使往往還會直接覲見皇帝上交緊急奏疏。

但是到了英宗九歲即位以後,朝政大權落入內閣三楊手中,通政使失去了單獨覲見皇帝進行奏報的權利,只能依附聽命於內閣,此也逐漸成為常例。

楊榮以聖體安康為由,又幹預常朝時通政司上奏之數,言每日早朝,只許言事八件,且需事前稟告內閣知悉。

之後的大明朝皇帝怠於政事,很少批閱奏章,一切交由內閣和司禮監,通政司地位更是每況愈下,逐漸成為擺設。

清朝沿襲明朝的一套,通政司制度也被保留,只是江湖地位低下,成為朝臣眼中的冗餘部門,戊戌變法時被康有為梁啟斥為無用部門的典範,清末新政時遭到裁撤。

不過現下這些對魏廣德沒有影響,今天他就是要送奏疏進通政司,進入傳入內閣和西苑去的。

現在的通政司通政使是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只是這個時候趙文華可不在京中,而是第二次去了浙江指揮剿倭戰爭。

魏廣德先在翰林院大門處簽到畫押以後,進徑直回到自己的公房裡坐了片刻,拿出準備好的奏疏和狀紙仔細看了一遍。

昨晚他就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反覆推敲文中措辭,力求無錯。

在奏疏裡,魏廣德詳細述說了路遇告狀的耿安之事,並將附耿安狀紙也寫入奏疏,就是避免被人抽走或是掉包。

雖然陳矩說朝中應該沒有徽王的人,但是魏廣德還是做了防備。

喝了半壺茶,他這才起身施施然走出公房,出了翰林院往通政司走去。

沿著西長安街往東走,右邊巍峨的奉天門逐漸清晰起來,樓上樓下一如往昔站立著大量的侍衛,和半年前殿試一個樣子。

半年前,他還只是一個平民,或者說是有功名的讀書人。

半年後,他已經是一個芝麻小官了。

而現在,他要博的自然就是獲得更大的權利,好讓自己在大明朝過的更好一點。

魏廣德不會去做讓嘉靖皇帝不高興的事兒,那不是正值而是愚蠢,至少在沒有勝券的情況下絕對不會去做。

魏廣德已經想好了該怎麼在這個大明朝安穩的生活下去,就好比對海瑞,這是魏廣德記得為數不多的嘉靖朝名人。

海瑞上了個“嘉靖嘉靖,家家皆淨”的摺子,具體叫什麼魏廣德不記得,只知道嘉靖皇帝看過後就吼著要殺他。

當然,最後還是沒殺成。

對這事兒,魏廣德就想好了,一開始他是不會有任何作為的,那會兒嘉靖皇帝正火大,就算知道海瑞最後死不了,也不能在氣頭上去求情,那是自己找刀子挨。

還是等嘉靖皇帝氣消了再上書求情,只要把握好時間節點,才能把利益最大化,博個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