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廬結西郊

誰能快樂而自由?

文化人聚在一起,有一件很累的事,就是“對講學問”——語出《紅樓夢》,李紈批評寶釵和探春話,你們放著正經事不做,且在那裡對講學問!

某日,英達和我“對講學問”時提到俄羅斯詩歌,這對我們倆來說都不算“強項”,但兩人又都不甘示弱,便都搜腸刮肚地想出些邊邊角角的詩歌來難對方——我於是提到了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

我知道這詩在中國解放後僅翻譯過一次,且印數極少,估計英達未必讀過。誰知英達立刻吟出詩的開頭幾句,“年代沒有關係,地點不必提及,卻說有一回在大路上,七個善良的農人相遇……”再一打聽,敢情這詩正是他令尊英若誠先生當年與人合作由英譯本轉譯的,撞到強項啦!

後來我就順勢跟他借了這譯本來重讀一遍,我還是上中學時讀的,內容早就忘了。

長詩寫7位農人圍繞“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發生爭論,提出了神父、地主、大官、商人、御前大臣、沙皇本人等多種答案,完後就在廣闊的俄羅斯大地上長途旅行,上下求索,藉以反映當時的俄羅斯社會風貌。

這都不去管它,“快樂而自由”的確是人類的永恆追求。“誰能快樂而自由”?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當今中國或者當今世界,恐怕也會有好多好多種答案。

小時候我羨慕大人的快樂和自由。有一次,爸爸領了工資回來,我數了數竟有一百五十元之巨,差點兒嚇呆了,那時的冰棒分為三分的和五分的兩種,能買一毛一根的雪糕已是一種了不起的消費,我想每月有一百五十元收入的爸爸一定能夠極為自由地買雪糕,極為快樂地吃雪糕,而可憐的我每天只有五分零用錢,豈不悲哉?

長大了我羨慕孩子的快樂和自由。我覺得我的女兒真是太幸福了,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像我天天為名忙為利忙,勞心苦勞力苦,裡裡外外事事操心,活得太累!直到有一天女兒告訴我她羨慕我不必上學不必考試,我才明白原來我們一直在互相羨慕,我們各有其苦,也各有其樂。

誰能快樂而自由?大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幹部和群眾,城裡人和鄉下人……說不定都互相認為答案出在對方身上。這也符合辯證法,快樂和自由都是相對的。

魯迅曾講過一段類似的話,大意說在酷熱的天氣中,有錢人還要出去應酬,累得汗流浹背,而窮人卻可以打著赤膊弄張破席躺在馬路上乘涼,於是有錢人便生出感慨,還是他們自在!如果你要他換過來,他是一定不肯的。他們雖各有煩惱,但窮人絕無開交易所折本的煩惱,煤炭大王也絕不知道北京撿煤核老婆子的辛酸!

——後面還提出“賈府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著名論斷,也是說明處於不同地位的人相互之間很難溝通。

人們各有煩惱和憂愁,亦當各有快樂和自由。

那麼,有沒有絕對的、人人都能享受的快樂和自由呢?我想一定有。美國一家雜誌曾統計過世界上最幸福的十種人,排名第一的是“勞累了一天之後,正在給嬰兒洗澡的母親”,以下還有“在海灘上專心致志搭城堡的孩子”、“月光下第一次互訴衷腸的情人”等等,而這些幸福是每個人都有可能享受的,或者說,每個處在這種狀態下的人都是快樂而自由的。

所以我們不必自悲自艾,自怨自嗟。

所以我們也不必羨慕別人的快樂和自由,因為這是我們同樣也可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