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帅的死,如同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湖面,北平城瞬间暗流汹涌。
没有这位铁腕统帅的压制,他麾下的军队、官僚系统、警察机构、财政衙门立刻陷入群龙无的状态。
短短数日,北平城内谣言四起,物价飞涨,银行门前挤满了兑换银元的市民,街头巷尾的巡警数量锐减,取而代之的是三三两两的帮派分子在暗处游荡。
段家军内部迅分裂成几派:
亲子派:以段元帅的老部下为主,主张拥护段明昭接管军权:"少帅是正统,又在东北打过仗,有经验有威望!"
亲日派:暗中与日本领事馆往来密切,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商人做派的段明兰:"大小姐留过洋,懂外交,和日本人打交道更合适。"
而南京国民政府派来的"特派员"表面上是来吊唁,实则带着一纸委任状,想要趁机接管北平防务:"军阀割据的时代该结束了,北平应该由中央直接管辖!"
关东军和日本领事馆密切关注着局势。
比起军人出身的段明昭,他们更看好段明兰——一个商人出身的女人,总比一个在东北和日军交过手的少帅好控制。
北平的报纸上也吵得不可开交。
有文章赞段明兰“巾帼不让须眉”,称她熟悉政务、人脉广博,应主政北平。
有评论称段明昭“军人血统正统”,在东北战场历练过,更适合继承军权。
还有学者和市民代表联名呼吁“废除军阀制度”,由各界代表组成临时委员会,共管北平。
茶馆里,说书人狠狠拍了下惊堂木,摇头晃脑道:“这北平城啊,怕是要变天喽——”
北平的冬夜,雪落无声。
段公馆的书房里,壁炉里的炭火静静燃烧,暖光映照着三人沉静的面容。
段明兰坐在书桌前,指尖轻轻摩挲着一份外交电报,神色沉静如水。
她穿着一身素黑的旗袍,间别着一朵白花,眉宇间透着疲惫,却依然保持着优雅的仪态。
段明昭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纷飞的雪,三年的战场磨砺,让他褪去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和傲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敛的沉稳。
邵庭坐在一旁的沙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茶香袅袅。他的目光在段明兰和段明昭之间轻轻流转,眼底藏着深不见底的思绪。
来财——那只曾经的小狗,如今已长成威风凛凛的大犬,安静地卧在段明昭脚边,耳朵微微竖起,警惕地听着窗外的动静。
沉默良久,段明兰终于开口,声音冷静而清晰:"军部现在分成了三派。"
她将一份名单推到桌前:"三分之一是父亲的老部下,支持明昭接管军权;三分之一在观望,态度暧昧;剩下的……"
她的指尖在最后几个名字上轻轻点了点:"已经和日本领事馆有了联系。"
段明昭转过身,目光落在名单上,眉头微蹙:"亲日派比我想象的要多。"
“乱世里,总有人想找靠山。”段明兰轻轻点头,语气里带着一丝嘲讽:
“南京的特派员也没闲着,昨天见了英国领事,说是‘商讨北平治安’,实则把委任状都亮出来了,想趁乱摘桃子。”
“他们以为北平是块能随便拿的糕点?”段明昭的声音沉了沉。
邵庭放下茶杯,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日本人也在等。"
他的目光落在段明兰身上:"他们更希望你主政,而不是明昭。"
段明兰的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冷笑:"因为他们觉得女人更好控制?"
“因为你更懂外交,更擅长在各方势力间周旋。”邵庭摇头,语气认真,“而明昭在东北打过仗,手上沾过日军的血,他们忌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