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侍郎所言极是!朔州危矣,朝廷当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陛下明鉴!约束后宫,召回亲王!”
许敬宗一派的官员纷纷出列,言辞激烈,声浪几乎要将殿顶掀翻。
他们将朔州之变完全归咎于承烨的“鲁莽”和曹贵妃的“干政”,试图将水彻底搅浑,同时给皇帝施加巨大的压力。
龙椅之上,唐太宗眉头紧锁。
他年过五旬,面容清癯,眼神深邃,带着帝王的威严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朔州的急报和许敬宗等人的攻讦,让他心头烦乱。
他深知自己这个儿子的能力与忠诚,但朔州之变确实太过突然和激烈。
至于曹婉儿…他宠爱她,却也明白后宫干政是极大的忌讳。许敬宗等人抓住这点大做文章,让他颇为棘手。
他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站在文臣前列的宰相杜如晦。杜相素来持重,是朝中难得的中流砥柱。
杜如晦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微微上前一步,正要开口。突然——
“报——!朔州八百里加急军报!承烨亲王呈陛下!”一名殿前侍卫高举着一个沾满尘土的铜筒,疾步冲入大殿。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许敬宗眼皮猛地一跳,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呈上来!”唐太宗精神一振。
内侍总管连忙接过铜筒,验看火漆封印无误后,恭敬地呈到御前。
唐太宗迅打开,抽出里面的密信。承烨那熟悉的、带着金戈铁马气息的字迹映入眼帘。
信中,承烨言简意赅地禀报了朔州事件的“真相”:
李崇山确系通敌叛国,证据确凿——其与突厥左贤王往来的密信原件、用以构陷军粮的“腐骨泽”药粉残余、以及其本人对勾结突厥、构陷军粮、泄露亲王行踪、意图制造“民怨”
栽赃曹贵妃等罪行的亲笔供状(承烨在信中附上了关键部分摘录),皆已查获!朔州之变,乃是为国锄奸,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承烨还禀报了突厥左贤王麾下大将阿史那咄吉正率三千精骑猛扑朔州,他本人已率军民誓死守城,恳请朝廷调援兵!
字字铿锵,铁证如山!
唐太宗握着密信的手,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震怒!他猛地抬头,目光如利剑般射向殿中的许敬宗,声音冰冷得如同来自九幽:
“许敬宗!李崇山供述,他通敌叛国、构陷军粮、谋害亲王、栽赃贵妃,这一切,皆是受你指使!你,还有何话说?!”
“轰——!”整个宣政殿如同炸开了锅!群臣哗然!谁也想不到,承烨的军报竟如此石破天惊,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位高权重的兵部侍郎!
许敬宗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冷汗涔涔而下。
他万万没想到,承烨的动作如此之快,证据链如此完整!更没想到李崇山那个软骨头竟然这么快就全盘招供!
他强自镇定,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抢地,声音凄厉地喊冤:
“陛下!陛下明鉴啊!这是污蔑!是承烨亲王与李崇山合谋构陷于臣!李崇山自知罪孽深重,临死攀咬!陛下!臣对朝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绝无可能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定是曹贵妃…定是她指使承烨亲王,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啊陛下!”
他做最后的挣扎,试图再次将祸水引向曹贵妃。
就在这时,一个清冷而坚定的女声在殿门口响起:
“本宫倒要问问许侍郎,本宫为何要排除你这个‘异己’?又为何要陷害你这个‘忠良’?”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曹贵妃曹婉儿身着贵妃朝服,在数名宫女的簇拥下,仪态万方地步入宣政殿。
她面容略显憔悴,但眼神却明亮如星,带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静与力量。
她的出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贵妃娘娘!”有大臣惊呼。后宫妃嫔擅入前朝议政的宣政殿,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唐太宗也皱起了眉头:“婉儿,你…”
曹贵妃走到殿中,对着承宣帝盈盈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