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一百七十一章
退步园的日子,便在一种劫後馀生的沉寂与小心翼翼中缓缓流淌。虽脱离了牢狱之灾丶发卖之危,但昔日金尊玉贵的夫人们丶小姐们,骤然沦为白身平民,住在这虽精致却终究陌生的园子里,心中那份落差与惶惑,非言语所能形容。王夫人丶邢夫人时常对坐垂泪,哀叹家族命运;王熙凤身子稍好些,便倚在榻上,看着窗外发呆,往日的锋芒尽敛,只剩一片死气沉沉的灰败;宝玉虽因见到黛玉恢复了些神智,不再痴傻,却也变得沉默寡言,常常独自捧着一卷书,半天也不翻一页,眼神空茫,不知在想些什麽。园中气氛,总带着一股驱不散的压抑。
这日午後,细雨霏霏,更添几分凄清。怜春正与宝钗丶探春在“静思堂”核算近日用度,虽救人之时挥金如土,但坐吃山空终究不是办法,还需为长远生计谋划。忽见守园门的婆子匆匆来报,神色有些紧张又有些古怪:“姑娘,门外……门外盐运使李府的夫人和公子求见,说是……说是来探望三姑娘。”
此言一出,满室皆静!
宝钗和探春手中的动作同时顿住,愕然擡头。怜春亦是心中一凛。李家来了?在这个当口?贾府刚经历灭顶之灾,声名狼藉,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李家身为扬州现任高官,不仅没有划清界限,反而主动上门探望?
探春更是心绪翻腾,脸上瞬间失了血色。她与李文清虽有婚约,但那是建立在贾家尚有国公府门第的基础上。如今贾家败落至此,自己更是成了罪臣之女(虽然已经分支出来),李家……莫非是来退亲的?想到此,她指尖冰凉,几乎不敢深想。
怜春迅速镇定下来,对那婆子道:“快请!直接引到此处‘静思堂’来。”又对宝钗丶探春低声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且看李家如何行事。”
不多时,只见李夫人穿着一身沉稳的靛蓝色锦缎袄裙,披着灰鼠斗篷,神色凝重却不失温和,由李文清扶着,缓步走了进来。李文清亦是一身素雅青衫,面容清减了些,眉宇间带着忧色,但眼神依旧清澈端正。
双方见礼,分宾主坐下。丫鬟奉上茶来,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李夫人目光扫过怜春丶宝钗,最後落在强自镇定丶却难掩苍白的探春脸上,轻轻叹了口气,开口道:“府上之事,我们……都听说了。天有不测风云,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她语气真诚,并无半分幸灾乐祸或疏远之意。怜春微微欠身:“劳夫人挂心。家门不幸,累及夫人与公子担忧,实在惭愧。”
李夫人摆摆手,神色转为郑重:“五姑娘不必如此说。今日我们母子冒昧前来,一则是听闻亲家太太丶奶奶们南归,特来探望,看看有无需要帮衬之处;这二则嘛……”她看向探春,目光温和而坚定,“便是为了文清与三姑娘的婚事。”
来了!探春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垂下眼睫,不敢与李夫人对视,放在膝上的手微微攥紧。
李文清见状,站起身,对着怜春丶宝钗,尤其是对着探春的方向,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恳切:“五姑娘,薛姑娘,三姑娘。贾府突逢大难,文清与家母闻之,亦是五内俱焚,恨不能分担一二。然,文清与三姑娘之婚约,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文清倾慕三姑娘才德,真心求娶。昔日之诺,字字真心,岂因家门变故而更改?今日文清在此,愿以功名前途起誓,绝不负三姑娘!婚事照旧,只盼能早日迎娶三姑娘过门,彼此扶持,共度时艰!”
他这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犹豫与勉强!不仅探春猛地擡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他,连怜春丶宝钗,乃至一旁侍立的鸳鸯丶侍书等人,都惊住了!
在这世态炎凉丶树倒猢狲散的时刻,李文清竟能说出这般不离不弃的话来!这需要何等的担当与情意!
李夫人也开口道:“正是此理。我们李家,虽非钟鸣鼎食之族,却也懂得‘信义’二字。既已定亲,便是姻亲。贾家如今艰难,我们岂有袖手旁观丶甚至落井下石之理?非但要娶,还要风风光光地娶!婚期照旧,一切仪程,皆由我们李家来操办,断不会委屈了三姑娘!”
她的话语更是给衆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不仅不退亲,还要风光大办!这简直是雪中送炭,绝渡逢舟!
探春怔怔地看着李文清,看着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真诚与坚定,看着他身旁李夫人那温和而支持的目光,数月来的惊恐丶委屈丶不安丶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在这一刻仿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眼圈一红,泪水再也抑制不住,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她连忙用帕子掩住口鼻,肩头微微耸动,那是喜极而泣,更是感激涕零。
怜春心中亦是感慨万千,起身对着李夫人和李文清郑重一福:“夫人,李公子,高义!患难见真情,贾家铭记于心!”她知道,李家此举,不仅是成全了一桩姻缘,更是给了风雨飘摇中的贾家衆人,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撑和一份实实在在的依靠。
宝钗也含泪道:“李夫人,李公子,真乃信人!三妹妹得配良人,是她的福气,也是……也是我们大家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