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好生了得!
自己是知道幕後主使是周文昌的,周文焕不过是个得用的打手,能够做些周文昌不方便去做的脏事。
但他本能地不想把周文昌牵扯进来,引出更多风波,只好顺着他的话说,却不防又落入他的一重陷阱。
好在他反应奇快,立时驳口道:“休要东拉西扯!你既出首状告于我,可见你已将证据做得完备,证人业已调·教妥当,安知周文昌是不是不愿与你同流合污,你无法作假,才与周文焕合作?”
言下之意,直指乐无涯是威逼利诱丶屈打成招。
乐无涯不理他的话茬:“皇上,周文昌管教不严,已与其弟周文焕一并下狱,听候发落。一干人证均收押于丹绥县牢,由六皇子看管。人人身上并无拷掠痕迹。恭请陛下圣鉴。”
“即刻将一干人犯押解入京,着三法司会同审理。”项铮下旨完毕,目光转向乐无涯,冷然道,“然则周文焕指认王肃,岂能仅凭一面之词?可有实据?”
乐无涯:“有信为凭。”
听到“信”字,王肃胸中骤然打了个突。
但他即刻归于平静。
那信不是他的笔迹。
纵使周氏兄弟暗中留存,又能奈——
乐无涯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周文焕落网後,我令他写信给其上峰,假称患病,以求诱得口供。此信以《示子书》加密,并于信末最後一字加盖四瓣桃花印鉴为记。寄出之後,臣将原信照抄一份,火漆封缄,发往邻县驿站,旋即取回。其上驿站官印丶时日清晰可辨,绝非臣事後僞造。”
他双手将信高举过顶:“恳请皇上圣鉴。”
殿中凡属长门卫出身的官员,闻得《示子书》三字,无不变色。
谁不知《示子书》是做什麽用的?
也亏得无知者无畏,闻人约敢当着皇上的面说出这种事来!
王肃虽低眉顺目,额间却已有冷汗涔涔而下。
他怀疑乐无涯是给人下了蛊了。
周文昌丶周文焕是疯了不成?
这种事也能竹筒倒豆子似的往外倒?!
他自认已万分谨慎,甚至额外加了印章为凭,周文焕何以连这也招认?
究其缘由,实在王肃是把人当棋子当惯了。
他低估了周文昌的狠绝,也低估了周文焕的忠心。
项铮面沉如水,经薛介查验无误後,接过那两封信。
驿站官印赫然在目,时日清晰,确非事後补造。
他抖开信纸,目光扫过。
他是知道密文的,因此读得极是顺畅。
去信是:“都宪恭之王公亲啓:闻人约至丹绥後,幸而染疫,是否还需依计而行,令其亡于丹绥?”
回信是:“上有言,缓图之,勿要使之死。”
项铮的目光在“上有言”上停顿片刻,旋即冷冰冰地剐了王肃一眼。
王肃不敢擡头,齿关紧咬,强抑着周身寒意。
项铮尚未看清乐无涯的真实意图,仍有心保王肃一手。
他合上信件:“此信笔迹,似乎与王卿平日手书不符。”
闻得“王卿”这一声称呼,王肃敏锐地捕捉到圣意中的偏袒,肩颈微微一松:“皇上圣明!”
谁知此时,一个声音自乐无涯身後响起:“陛下,昔年乐逆擅行诈僞,僞造文书一百二十几封,勾连景族,其中多封笔迹与其平日手迹大相径庭。臣当时有些微词,既然字迹不符,又何以断定系乐逆所为??”
王肃骇然回首,见发声者竟是大理寺卿张远业。
张远业站出来,也是竭尽了所有勇气的,双腿直打摆子。
但他仍然坚持道:“彼时……王大人曾厉声驳斥臣下,道,‘字迹人人可仿,岂足为凭?真正要害,在于行事之风格丶谋虑之深浅,是否出自同一人之筹算!’”
“今日之事,加密之法丶用印之规丶行事之周密,与当年王大人审断乐逆之案时所剖析的如出一辙。”
“故臣斗胆请问王大人,昔年之言,今日是否仍然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