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一章 阿嫂往這邊來

田壯說道,“從事,東投琅琊或者東海?”

高長點了點頭,說道“對。”

田壯說道“從事,那琅琊、東海,離咱們這兒得有七八百里遠吧?”

高長笑道“田翁,沒那麼遠,過了東平、泰山、魯國三郡,即到東海郡,東海郡往北,便是琅琊郡。從咱們東郡到東海郡,只有兩三百里地。”

田壯這些人大多連鄉里都沒出過,因雖聽說過琅琊、東海,但不知這兩個地方離他們這兒有多遠。聽了高長這話,田壯摸著花白的花須,遲疑地說道“兩三百里。”

高長笑道“怎麼,田翁,嫌遠麼?”

田壯說道“要是隻有兩三百里,倒也不算很遠,只是……”

話沒說完,然高長、曹幹皆知其意。

只是那到底是外鄉,說白了,仍是故土難離,終究還是擔心去了之後會受欺負。

其實這種心態也能理解,如果換一個像曹幹、高長這樣見多識廣的人,那麼隨便去一個地方可能都無所謂,但像田壯他們這樣足不出本縣,直到造反以後才離開本縣,而且到目前為止,像田壯五六十歲了,離開家鄉最遠的距離也就是到荏平縣,離鄉幾十裡地而已的,如果突然讓他們去兩百多里外的一個陌生地方,難免就會膽怯。

所謂“故土難離”,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對未知的害怕。

高長說道“田翁,你放心,我剛說了,東海也好,琅琊也罷,我在那裡都有交好的朋友,去到那裡以後,咱們不敢說會成為座上賓,但至少不會像在董三老這裡,受董丹欺凌。”問田武,說道,“田大兄,你什麼意思?”

田武平時表現得很粗莽,動不動就喊打喊殺,可要讓他離鄉幾百裡,尤其那琅琊、東海屬徐州,和東郡且乃是分屬兩州,他卻也是不安,但一則他對高長忠心,再一個也是高長現乃當眾問他,他若說不去,好像是他怕了似的,面子上掛不住,便把長臉揚起,似乎不在乎地說道“有什麼嫌遠的?從事既在那邊有朋友,咱們去了,有人照應,那便去就是!”

高長又問曹豐和餘下的那兩個小頭領,說道“曹大兄、陳大兄、李大兄,你們怎麼說?”

另外那兩個小頭領,一個姓陳,一個姓李。

這兩人和田壯一樣,一想到遠離鄉土,去到幾百裡外的異地,都是不免忐忑。

姓李的那人老實,囁嚅著,沒有開口。

姓陳的那人有眼色,賠笑說道“我沒啥意見,都聽從事的。”

高長再次問曹豐和那姓李的,說道“曹大兄、李大兄,你倆呢?”

姓李的那人還是沒說話。

曹豐從曹幹處早就知了高長有此念頭,私下裡,曹幹也再三向他說過,而今除了改投別處,再無其它出路,因而對此有心理準備,躊躇片刻,說道“眼下看來,也只有這一個辦法了。”

他嘴裡這般說,卻一想起離鄉幾百裡,畢竟心裡沒著落,既像徵詢,又像壯膽,扭臉看田壯,問道,“田翁,你說呢?”

田壯不愧老當益壯,儘管仍有些不安,但已經權衡好了利弊,不再摸花白的花須,幹黑的老臉上露出決心,說道“你說的對,現在只有這一個辦法了。”

田武、曹豐贊同的時候尚好,田壯這一開口贊同,聚在他們後邊的幾個人,——都是如曹幹這樣在本夥中有些地位的,登時都竊竊私語起來。

卻是田壯在本鄉的輩分高,有威望,所以他的贊同,更使眾人在意。

高況看到了這一幕,抱著胳膊,靠在床邊,問高長道“阿兄,你說咱啥時候走?”

高長笑問道“怎麼,小四?你願跟我去麼?”

高況說道“阿兄,曹小郎說的對,東投琅琊或者東海,是當下唯一的上策!我自是願跟著阿兄去。”

他瞥了眼姓李的小頭領等幾人,又說道,“阿兄,郡兵也許很快就來了,這事容不得慢慢商議,你也不必再問李大兄他們了,依我看,願意跟的,咱就一塊兒去,不願的,隨他們便是。”

姓李的幾人聽出了高況話裡的輕視之意。

姓李的這人沒法再不開口了,搓著手說道“從事,我也不是不願跟從事去,但這事兒不是件小事兒,離鄉幾百裡不說,這一去,啥時候能再回來也不知道,我的意思是,是不是讓我們幾個,先給各自夥裡的人商量一下,看看大家的意思?”

高況說道“李大兄,還要怎麼商量,商量到郡兵到麼?”

給高況搶白一句,姓李的訕訕笑了笑,不再說話。

高長說道“小四說的沒錯,郡兵可能隨時會到,這事容不得細做商量。”環顧眾人,說道,“要不就按小四說的辦吧,諸位大兄,你們願意跟我去的就跟我去,不願意的就還鄉!”

高況冷笑說道“還鄉,還哪個鄉?現如今,咱們在縣裡邊都是掛上了號的,之所以咱們留在鄉里邊的親族,縣裡邊沒敢去抓,那是一來因為縣裡邊擔心受牽連,被朝廷責罰,二者亦是因咱們人多勢眾,他們擔心咱們報復,可如果不跟著從事東投琅琊、東海,一個兩個的回鄉,當縣裡的縣兵是擺設麼?不僅回鄉的,並且留在鄉里的親族,到時都得被縣裡拿去,砍了頭,充作他們的功勞!”

這話是實話。

他們起事到今,已經兩三個月,縣裡邊對這情況當然是知道的,而之所以現在還沒有敢動他們留在鄉里的親眷,就正是因為朝廷對剿賊不利的會有懲處,並則董次仲手底下已有兩千多人,聲勢浩大,縣中也怕會引來他們的報復,所以不敢為之。

可如果他們不跟著高長去東海、琅琊,而是自回鄉中,那麼縣中肯定是不會放過他們的。

姓陳的那人倒是被高況這話勾起了他的一個擔心,仍是賠著笑,說道“是,是,小四說的沒錯,但是從事,咱們如果去琅琊、東海,那可就不像現在了,現在咱們離鄉只有幾十裡地,有事隨時可以照應,而若去了琅琊、東海,那留在鄉里的親族咋辦?不僅沒法再照應,縣裡邊一旦知道咱們去了徐州,只怕他們還會對咱鄉里的親族下黑手!”

高長說道“咱們去東海琅琊之前,先回鄉里一趟,把咱們的親族都帶上,還有鄉里其他的鄉親父老,有願跟咱們去的,也都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