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二章 中此匹夫奸計(八)

杜儼已下了西城樓,來到了南城門處。

他已去掉高冠,除去華繡外袍,未戴盔胄,髻僅以白幘為裹,換上了一套皮甲。

——杜儼雖膽勇,會擊劍,畢竟儒生,和馮郎這等武將不能比,平日沒有打熬過力氣,一副鎧甲書數十斤重,他穿不動,故而換穿上的是套皮甲。皮甲在時下被稱為“革甲”,其所穿之這套皮甲,系乃軍隊的制式皮甲,以橢圓形的黑棕色的漆皮片為質料,用紅革繩穿綴而成,皮片上繪紅、黃二色的雲紋,採用的是疊編法,甲片重疊,能夠起到兩層的皮革防護效果。

提長劍,騎戰馬,裹幘披甲,要非是相貌上的文雅之氣,並及飄飄然的長鬚在胸,還在提醒著別人杜儼一郡太守的身份,只觀他此時裝扮,看他現在的氣概,直與敢戰的猛將不差上下!

“戰鼓擂起來!為馮郎助陣!”杜儼騎在馬上,提劍喝令。

左右從者大聲應諾。

南城牆上的鼓聲更是響亮了,左右從者中的隨從騎士,有攜帶腰鼓的,也敲響了腰鼓。

杜儼的將旗還在西城牆上豎立著,但隨從他的兵士們另舉有其餘旗幟。

十餘面五顏六色、畫著種種飛禽走獸的軍旗,隨著鼓聲,猛烈地不斷地向前揮動。

由遠處望來,城頭上眾郡兵擂鼓,城下黑黃色的兩扇城門之前,錯雜揮舞的彩色軍旗、數十步騎戰士和高乘白馬上的長鬚杜儼,在南、西兩處戰場的背景下,形如似是一副將軍進戰圖!

城上擂鼓、城下舞旗的戰士們,同時在大呼不已。

一陣陣的呼聲在鼓聲、揮動的軍旗中,向南邊數里外進戰的馮郎等將士那裡傳去“殺!殺!”

軍旗前揮,意為前進!

馮郎聞得鼓聲、大呼,抽暇顧時,看見了杜儼,看見了那十餘面猛烈前揮的旗幟。

“府君已至南城門,正在觀我等進戰!諸公,取董賊級,以獻府君!”馮郎轉回頭來,斷喝罷了,提快了馬,將長矛的後端緊緊挾在腋下,雙手一前一後,牢牢持住,縱馬撞入!

撞入到了董憲部的北陣!

有道是“人心齊,泰山移”。做其他事的時候,同心齊力很重要,戰場是生死之地,打仗時候,同心齊力更為重要,此即所謂之軍心、士氣,也所以自古以來,名將無不重視此點。軍心齊時,人人皆不懼死,以少克多,非不能也;軍心亂時,兵馬再眾,如一盤散沙,以眾敵寡,也是取勝無望。而如下之董憲部的軍心,卻是因被力子都的遣兵東追分神,已近乎亂!

董憲北陣最前排的盾牌陣,在小率們的倉急號令下,試圖擋住躍馬踐至的馮郎,但正面對馮郎來向的盾牌,一下就被馮郎的鐵矛,藉助戰馬的衝勢給擊碎了。

緊隨馮郎的其餘郡兵諸騎,若狂風撲鳥,一支支的鐵矛接連不斷地刺向董憲北陣的盾陣。

不過並不是每個郡騎都能夠將當面的盾牌擊碎。

有的和馮郎一樣,擊碎了當面的盾牌;有的未能擊碎盾牌,反而長矛折斷。

卻也不需將所有當面的盾牌擊碎,只要能擊碎部分,便已足夠。

盾陣之能為陣,最重要的是連成一線,從而起到像城牆一半的防禦效果,當被打出一個或多個缺口後,它的防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雖是將正當前面的盾牌給擊碎了,巨大的衝力,也使得馮郎的持矛半折,他的虎口也被震出了裂口,群賊在前,激戰已啟,些許的裂口疼痛,馮郎壓根就感受不到。他丟掉長矛,抽出環刀,瞋目奮聲,高聲叫道“吾河北馮郎也!殺張松者是也!擋我者死!跪降者不殺!”

張松,是最早從董憲起兵的渠率之一,在反擊董憲攻朐縣一戰時,此人被馮郎手刃。

要說起馮郎是誰,可能不少董憲部的部曲都不知道,然言及張松,董憲部的老部曲們卻俱知曉。張松當年從董憲起兵前,在朐縣,乃至沂平郡亦就已是有名的一個輕俠,號為“大俠”。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是殺了張俠那人?”

“河北馮郎?我知這人!他是杜府君的鄉里人,是府君帳下的頭號勇將。”

“此人悍勇,吾輩不能當其鋒,且稍避讓,等從事遣援兵上來!”

盾陣、後邊矛陣的董憲北陣部曲,尋常的兵卒們泰半震駭,包括一些小率也都萌生怯意。

……

“竟是擋者披靡?”城西偏南陣地,曹幹遠眺馮郎等衝陣場景,咋舌稱詫。

李鐵急匆匆地從邊上後方的劉昱陣中奔回,氣喘吁吁地稟與曹幹“小郎,沒錯了,陳君猜說,那個騎紅馬的衝陣的郡兵騎將應即便是馮郎!”

類如田徹、高寶等人,他們儘管勇猛,是野路子出來的,沒有經過軍隊的專門訓練,單打獨鬥、抑或群毆之時,他們可能無人能敵,然放到戰場上時,擊戰的技巧方面卻欠成熟,碰見一般的敵人,他們能夠獲勝,但在陷陣、衝陣這塊兒,則不如馮郎這樣專業的將校精通。

因是,即便見識過田徹、高寶這類可稱今之猛士的悍勇,何止曹幹,連及李順等人在親眼看到馮郎輕易的闖入進了董憲北陣盾陣之後,繼而所向披靡的情景後,亦都是個個驚駭。

董憲北陣共計千餘人,盾陣由三百人組成,其後的矛陣約有六百人組成,再最後的是弓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