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5章 必須拿出點真本事

回到家鄉後的李小強,終於過上了幾天還算正常的“中學生”生涯。

到了現在,對於今年的李小強來說,只剩下“名人戰”決賽的最後一場比賽了。當然,本場比賽也非常重要。它將決定中國首位“名人”的歸屬。在圍棋界,“名人”這個稱號是有著極其特殊涵義的。因此本場比賽同樣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被視為本年度中國棋壇的收官之戰和壓軸大戲。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小強再次遠離中國圍棋的中心,回到家鄉當起了一名高中生。如果是別人這樣做,那麼大多數人都會為他感到擔心。只有面對李小強的時候是例外。大家不僅不擔心,反而都有一種隱隱的期待:

“李小強只要回一次家鄉,等過幾個月他重新‘出山’後,他的圍棋水平好像都能產生質的飛躍……”

類似於這樣的看法,在圍棋界很早就出現,早在第4屆擂臺賽開賽以前,日本的山田履面子記者更是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說過,這是一種“李小強現象”。和這個年代的很多東西一樣,好像只要是“出口轉內銷”的東西,往往更受到大家的追捧。因此等這種說法傳回國內後,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接受。

對於這樣的事情,自然是無法用“一般規律”來解釋的。遠離圍棋中心,周圍沒有高水平對手的磨礪,圍棋水平怎麼就能夠進步那麼快呢?就是這樣一個“現象”,再次讓人津津樂道,同時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

很明顯,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不能用“一般規律”來解釋。“天才論”就有了市場。所謂的“李小強現象”,彷彿也成了李小強算是一位“絕世天才”的明證。這也是大家一直津津樂道的地方。最好笑是李小強剛離京的時候,馬小飛就拿這個事情開過一個玩笑:

“什麼?你問我中國首位名人頭銜的歸屬?就是讓我預測一下?哈哈哈,我現在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對於大錘和小強這場比賽,我一直認為是一場好勝負,真要客觀的分析,應該是大錘稍好一點的樣子,大概是51對49吧。不過現在不同了,比賽既然放在年底進行,那我現在就更看好小強一點。”

“為什麼?”

“你不要忘了,小強一直有‘回家4月漲一次棋’的說法。在我看來,這裡的重點不是4個月,而是回家。小強可怕就可怕在‘回家’上面,假設小強不回家的話,比賽時間哪怕就是放在半年以後,我可能還是看好大錘能夠獲勝。不過現在不同了,這頭蠻牛既然攤上了‘小強回家’,那隻能怨自己的運氣不好……”

“哈哈哈……”

這是馬小飛在私下場合說的一句話。當張志東問他這個問題的時候,李小強和劉大錘都在場。當時正值中國隊取得了第4屆擂臺賽的最終勝利。國家圍棋隊內部舉行了一個小型的慶功聚會。因此周圍的氣氛非常輕鬆和熱烈。除了兩位“當事人”以外,包括陳超越和聶旋風等很多中國圍棋屆人士都在場。

時至今日,李小強對於自己的圍棋修行已經有了一個更深刻的體會。在一段時間內脫離職業圍棋的第1線,圍棋水平就一定無法提高嗎?就如後世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如果不到京城這個圍棋中心,就一定無法成為一線的職業圍棋高手嗎?

在2年前,李小強就曾經為這個問題彷徨過。常常為自己沒有“緊棋”下而感到擔心。併為此專門向藤澤秀行先生請教過。還用聶旋風在“北大荒”呆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例子安慰自己。

不過現在,李小強好像不怎麼為這個問題感到擔心了。這應該是很自然了,隨著李小強對圍棋理解的加深,他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現在的李小強認為:適當的時候遠離圍棋中心,對於自己的圍棋修行未必是有害的,與此相反,對於自己這個重生者來說,這樣做可能更有利一些!

李小強的理由非常簡單,在一定的時間內,遠離職業圍棋的世界,這可能更有利於自己的思考,有利於自己加深對圍棋的理解。

這不是李小強在狂妄自大,也不是他在標新立異。李小強認為,自己的想法,應該是非常有道理的。換句話說,他認為自己的做法應該非常“科學”。

一個人的圍棋水平,或者說一個人的“棋力”,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呢?這樣的問題看上去好像很玄乎,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的。李小強認為,所謂“棋力”,無非就是“基本功”加“行棋思路”而已。不管你的圍棋天賦如何,不管你是職業高手還是業餘愛好者。任何人的“棋力”,如果簡單的大而化之,應該都是由這兩部分組成。

和其他所有技藝一樣,對於圍棋中的“基本功”,怎樣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過分。關於這一點,人們應該是有共識的。特別是職業圍棋,它和業餘圍棋區別的最重要一個特徵,就是對“基本功”的要求,劃出了一個相當高的基準線。例如後世的業餘6段和職業初段,他們對於圍棋的理解,應該是沒有什麼差距的。真正將兩者分割開來的,還是圍棋的基本功。

只是很可惜,人們雖然知道“基本功”的重要性。不過對於“基本功”的理解,好像產生了很大的偏差。李小強甚至認為,韓國圍棋強盛了幾十年的時間,除了因為他們出現了幾位天賦卓絕的領軍人物之外。他們的強大,還是強大在“基本功”上面。

這樣的看法好像有點匪夷所思,韓國棋手下出的棋,往往給人一種“棋形不正”的印象。幾十年來,這點一直被圍棋界所詬病。他們那樣的棋,怎麼反而是“基本功”好的表現呢?李小強認為,只要認真品味和比較一下,自己的這個看法,應該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小強一直認為,後世所謂的“韓國流”,還是脫胎於日本圍棋理論,它本身是並沒有自成體系的。而韓國流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破壞”!

日本人在追求“棋道”的道路上走了幾百年。他們的成就誰都無法否認,確實也是成果豐碩。不過日本圍棋也有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太追求“正道”了。而忽略了對“邪道”的認識,表面上看,追求圍棋的“正道”,這當然沒有什麼問題。由於中國圍棋一直也在學習日本圍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圍棋的這個缺陷,大家也一直沒有發現。直到“韓國流”的出現,才給大家補上了這一課。

到了後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當韓國棋手下出一步“棋形不正”的棋後,被中日圍棋界大加指責。哪怕韓國棋手憑藉這步棋贏了一盤棋後,透過後面的覆盤研究,大家也可以找出這步棋的很多破綻和漏洞,甚至可以得出很明確的結論:韓國棋手的這步棋,無論如何都不算是好棋云云。

的確,透過後面的研究,中日圍棋界的研究結論很可能是正確的。他們的這步棋,很可能就是“邪道”。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中日圍棋界往往輸得不服氣,認為又被韓國棋手“攪局”成功了。如果中日棋手應對正確的話,那麼結果就會如何如何……

這樣的情況,在後面的幾十年出現過很多次吧?讓李小強遺憾的是,在很多的報道中,他只看到了中日圍棋界的“不服氣”,而沒有看到反思。就算有一些“反思”,好像也“反思”錯了地方。

李小強一直認為,碰到這樣的事情,與其在其他方面找原因,不如反思一下“基本功”的問題吧。

大家下圍棋的時候,追求“棋之正道”當然不會錯。但是僅僅知道“正解”,並不能說明這個人的“基本功”就是好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日棋手的欠缺,或者說中日棋手的短板,往往就體現在這種地方。

例如具體到某一個變化,對於其中的一步棋,很可能中日圍棋界早就有定論:在這個時候,下在A處,是正解,而下在其他地方,那就是邪道。好吧,我們就當這個結論是正確的。我們也同時相信,圍棋界既然敢下這樣的結論,對於這個變化肯定也進行了大量細緻的分析和研究。說中日圍棋界對“邪道”一點都不瞭解,那也是不可能的。